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解读作品既要读出作,也要读出自己;虽可作多元理解,又万不可勉强了作。朱自清先生的散名篇《荷塘月色》问世已近80年,自30年代起就一直为各类教材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历久不衰。然而,中的“我”,即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长期以来被作“政治”化处理,许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十分进步的知识分  相似文献   

2.
心灵相逢     
班主任工作使我体会到.师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一样,你对着高山呼唤“我尊重你”,对方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的回音绝不是“我爱体”。几年来.我一直以“做人要有爱的情感”进行自我教育。因为爱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为了凸显运算本质,实现运算一致性,我们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为例,通过数的概念一致性和运算一致性的理论学习,理解运算本质;设计了“我来编题,理解乘法含义;我来说理,沟通乘法联系;我来计算,迁移乘法计算”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关艳霞 《天中学刊》2004,19(4):74-75
小说评点在读者阅读、作品接受中所表现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评点家通过点明书中的“智慧”来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读者在小说评点家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知闲事”、“广见闻”的阅读心理,阅读层次由“猎奇”,上升为审美;在提高读者的艺木感悟力的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其在以后阅读同一部作品或者其他作品时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去阅读。  相似文献   

5.
徐虹 《辽宁教育》2010,(10):41-41,23
近几年在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足以说明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相似文献   

6.
2007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里的“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冯迪鸿 《广西教育》2013,(28):29-29,38
三至六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共有课文(含选读)288篇,其中有关生命题材的83篇,占28.8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明确规定:“关心自然和生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凡一平、田代琳二位问志是近几年在广西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作家。他们的中篇小说最能代表他们创作的特色,下面,我从主题、题材以及叙事技巧几方面,谈谈他们各自创作的特点。一一个作家,都有他最热衷的话题,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作品来看,这便是主题特征了,主题是不容忽视的,主题是作家风格的第一个标志。先看凡一平的作品《随风咏叹》,作品叙述“我”的故事;耐安的故事;黑米的故事。以耐安作为中介人物,以“我”及黑米对耐安的恋情情结作为表层叙事的纽带。“我”有以下特点:自信、坚定;所以当人人都说“我”把“来”字写成了“米…  相似文献   

9.
做任何事都要有个最行凶下手的地方,阅读要有最先开始思考的“点”,这个最先开始思考的“点”就是突破口。阅读作品是一种理解、鉴赏、创造活动。如果没有突破口,我们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阅读时就会打乱仗;或者读一篇文章费时很多,甚至根本读不懂。抓不住作品的要害,把握不住主旨,不能整体理解作品,就更谈不上鉴赏、创造了。  相似文献   

10.
如果用今天的化观念去观照五十年代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便会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作品中的“我”不是迷途知返的典型,而且“以理驭情”的悲剧形象;作品中的“妻子”不是新型的妇女,而是向传统道德观念屈服的女性;对作品中的人物加丽亚不应贬而应褒。  相似文献   

11.
诗词教学情绪体验的核心是动情。教师必须在“通理明情”的基础上,以诗歌中的“情”和自己的艺术语言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感情之弦;既要引导学生重视“言传”,又要引导学生自求“意会”;再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美的内涵,进而达到精通作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有助于我们研究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在国内外有很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日本,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这篇作品的主题,各自理解很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思想转变过程的;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的;有的认为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日本青年的毒害;有的认为是批判某些清国留学生的丑行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神”、“纲”、“主线”,准确地判断它,关系到正确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我认为正确判断一篇作品的主题,应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我开始写小说,多是生活中有个形影启发,再加以想象完善,就写成了生活故事;没怎么在意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1962年的保定小说研讨会上,一位名家讲了一句很精辟的话,让我牢记并努力实践之。他说,作家在生活中要有最大的老实态度;当你构思作品进入创作时,就要最大的“不老实”。当时我的理解:生活中的老实态度,包含着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4.
自我的缺失     
在众多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有自己的“个性”的声音。如小说《红高粱》是一部“个人化”的战争史;备受争议的《丰乳肥臀》是作家自己非常推崇的作品,莫言说:“你可以不看我的其他作品,但你一定要看我的《丰乳肥臀》”。小说对历史进行了解构和重建;《檀香刑》可以称为“通俗小说”,其叙事方式、情节设  相似文献   

15.
“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语高考的两项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为了帮助师生进行复习,在此,谈谈我对这两个考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渗透着感知、想象、情感的直观把握,它具有三层建构:最基本的理解是对于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第二层是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典故、题材、技巧等内容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的理解;第三层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直观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从鲁迅先生的《祝福》问世以来,多数人对作品中的“我”这个形象的理解倾向于: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怕负责任,软弱无力;串起情节,见证事件……我认为,要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我”,还应该结合创作者的特殊情感体验及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三月,省馆举办了电教“五优”培训班,来自全省的350多名骨干老师参加培训;尔后各地开展了相关培训,报送作品以及评选作品工作;9月底,各市、州作品陆续报到省馆;10月中旬,二十余位专家、省馆工作人员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定;10月底至本年度“五优”总结、表彰会议前,省馆对作品进行复评,挑选部分一等奖作品相应编辑成册或刻录成光盘,并积极作好开会前的各项筹备工作。11月下旬,省馆在孝感召开专题会议,隆重表彰获奖代表,并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与研讨。下面,我代表评审专家组对今年的评选情况作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常识中关于“厂长负责制”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一是经济术语和法律专业名词难以理解,如“法人”“法定代表人”等;而是厂长地位及其与职代会关系难以理解;三是对厂长的权责范围认识不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材料作为推进教学的载体,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历来倡导多读,多想,多写。多想是在多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理解等多种综合心理机能,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召唤结构”相互作用、相互生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握和领悟作品深层意蕴的玩味过程,必须“以我之心”参与创造,填充文本的意义空白,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