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以及一定的语气外,还有助于文章的表情达意,鲁迅的《阿 Q 正传》当为一例.一、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1.有的标点符号有助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如《阿 Q 正传》中写到革命党进城后,阿 Q 也决定“投降”革命造反了。他拿块断砖敲开静修庵的门后.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又来什么事?’伊(指老尼姑——笔者)大吃一惊地说。‘革命了……你知道?’……阿 Q 说得很含糊。”阿 Q不像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知道砸龙牌、拿宣德炉,他到静修庵来革命,怎么革自己也弄不清楚,所以说得断断续续,含含糊糊.两处省略号便传神地表现了阿 Q 当时的神态。又如,阿 Q的“中兴”,引起了村人的惊异。堂倌、掌柜、酒客、路人都对他表现出一种疑而且敬的神态来。掌柜也与他攀谈“发财发财,  相似文献   

2.
一句话在说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语境不能正常进行而使话语中断的表达方法,修辞上称为“跳脱”。“跳脱”一般由两种方式构成。一种是岔断,话没说完,被别人打断,致使原话被岔得残缺不全,如鲁迅先生《阿 Q 正传》中,阿 Q 去找假洋鬼子“商量”和革命党“结识”的事,洋先生问他:“什么?”“我……”“出去!”“我要投……!”“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  相似文献   

3.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4.
阿Q二题     
小孩性格似的阿Q 有人说阿Q是雇工,破落的剥削者、农民、流氓无产者……。我说阿Q似小孩,徒有成人的外壳,具有小孩性格,不说他是哪一类人,这样是不是来得明快一点,也容易被我们所接受。 阿Q口里经常是“妈妈的”,口气都是小孩口气,并不是“妈的”,成人的口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是不肯承认自己贫穷的,但是,“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也是出自他的口,他又承认自己没钱。 “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尔后又“也要投降革命党。”“不准我造反,只准  相似文献   

5.
爸爸的头发     
翻开自家的相册,我指着一位满头乌发的青年男子问妈妈:“他是谁呀?”“你爸爸呀!”妈妈满脸惊讶地回答。是吗?我记忆中的爸爸不是这样的呀。记得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语文老师为我们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当老师读到“领头的是个秃顶的老头儿”这句,前面的男生回过头来,说:“喂,你老头子什么时候去当纤夫了?哈……纤夫……秃顶的老头子……”顿时,不争气的眼泪流了下来。我没有解释什么。只在心底默默地说:“爸爸,我长大后一定要发明一种治疗秃头病的良药。我不会让你再被说成秃子。”在同龄人的记忆里,童年一定伴随着五彩的玩具,而…  相似文献   

6.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7.
阿Q是谁?     
阿Q现在是高一(2)班的学生。阿Q被堵在校门口,背着手踱来踱去,不满地大骂:“妈妈的,不准老子进门,我——我掀了你的老窝!”其实阿Q忘了带校牌,门卫看了他那模样,猜想八成是个混混,于是将门关得死死的。过往的学生迅速地朝这里围拢,一层又一层。阿Q不耐烦,大吼一声:“看什么看!没看过老子骂人?”“呼”,人群一哄而散。于是阿Q干脆在大门前盘腿而坐……阿Q被班主任领了进去。他一边拂去身上的灰尘,一边傲慢地说:“不准老子进门的人还没出生呢!”大步走向教室。同学们稀里哗啦地议论个不停,阿Q见状很满足地仰着头坐回自己的座位。他的宝座在…  相似文献   

8.
阿Q与QQ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阿Q是谁,不用我问。我也知道你玩过QQ。但是你不一定意识到,阿Q就在QQ上与我们朝夕相处。阿Q自尊又自负,他瞧不起未庄的居民,也鄙视城里人.连城里人油煎鱼头时直接加葱丝这一小细节都被他嗤笑。我们用QQ聊天,也是既自尊又自负。瞧不起刚入门的新手,连“886”就是“拜拜了”都不知道,没劲!瞧不起打字慢的聊天对象,直骂他们浪费时间;瞧不起没玩过游戏的好友,落后!……  相似文献   

9.
题记:当《阿Q正传》要改编为电影时,鲁迅对改编者说:“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在逝世前不久,鲁迅又说:“《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众所周知,阿Q形象的核心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有四种实现的“妙法”。其一,孬汉不言当年勇。经典表现:“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二,对缺陷十分忌讳。经典表现:因头皮长癞而忌“赖”、“亮”、“灯”、“烛”等。其三,借势于…  相似文献   

10.
问题出在哪里?苏公是个爱从问答中发现问题、揭露矛盾的人。一天他又与小王聊起来了。苏公:鲁迅写了《阿Q正传》,对吗?小王:对啊!苏公:鲁迅就是周树人吧?小王:不错!苏公: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说“周树人写了《阿Q正传》不能算错吧?小王:是这样!不算错。苏公:马达是外来词,对吗?小王:是的。苏公:马达就是电动机,不错吧?小王:对的。苏公:那么,“电动机是外来词”对吗?小王:不对!电动机不是外来词。苏公: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小王:……小王回答不出,你能回答吗?  相似文献   

11.
脑脑大开发     
《好同学》2004,(6)
小P与阿Q 有人把两大袋污染性极大的垃圾扔到了河里。据小P说,这是阿Q干的,小P说:“刚才我乘小艇全力以赴划向小桥。我亲眼看见阿Q背着两个大袋,抛到河里。”小P和阿Q一向不睦,阿Q说这是小P在诬陷他。究竟是不是阿Q干了这件不道德的事呢?二人找到足智多谋的神童马良.请他判断是非。马良听后,指着小P说:“你为什么要害阿Q呢?”小P一听,满脸通红。马良怎么判断是小P撒谎呢?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他照例的甲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乙回土谷祠去.拍,吧…!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丙.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既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了.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丁.“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赵……赵家遭枪了!”丁气喘吁吁的说  相似文献   

13.
丁当:Q仔,你好!最近有什么新鲜事吗?Q仔:唉,别提了!一说到事呀,就想起了那件烦心的事!丁当:快说快说,我的脑袋是一个装事的篓子,最喜欢听别人说事,越烦的事我越爱听。Q仔:好,说就说吧。最近我们召开了家长会,你一定也尝过家长会厉害吧!丁当:家长会我也经历过,不就是家长到学校听老师“告状”,然后到家把我们“军训”一顿吗?不瞒你说,我其实也怕家长开会的!Q仔:想不到你也有同感,那家长开会期间我们的心……丁当:……都是悬着的。Q仔:对、对、对!丁当:不只是我,相信所有读过书上过学的同学都有同感!对了,Q仔,我们把这件事写下来,也为自己…  相似文献   

14.
秘制牛筋丸     
一天,我问一个同学:“你看过《钢炼》(《钢之炼金术师》)吗?”“什么?肛裂!没……没看过。”“没看过?真没见识,走!上我家去,我给你看看。”“看……看你的?”“是啊,是看我的。”“不不不,我还是不看比较好。”“为什么啊,内容又不是不健康。”“健康?让人看你屁屁!”“拜托,我说的是《钢之炼金术师》!你真笨!”“原来这样啊,不好意思,不过下次请你说全名。”D秘制牛筋丸!541002$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初352班@唐艺溪  相似文献   

15.
阿P:“我问你,小明从十二楼掉下来了,可是他却毫发无伤,为什么呢?”小G:“嗯……”阿P:“因为小明是一只小鸟,哈哈!”小G:“那我问你,小鸟从八楼落下来,却一命呜呼,为什么?”阿P:“嗯……唔……我、我不晓得……”小G得意地笑:“因为小鸟是一个人的名字啊!嘿嘿……”阿P不服气,  相似文献   

16.
我变成了云     
我非常想变成云。可是老天爷说我还太小,不让我变。我很不服气,于是对着天空大喊:“老天爷,你把我变成云吧!我给你一袋Q Q糖(老天爷最爱吃Q Q糖)。”老天爷看着我手中的Q Q糖,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于是人间下了一阵雨。老天爷还是对美味的Q Q糖情有独钟,二话没说就把我变成了云,一朵洁白的云。我缓缓地向天空飘去。好棒啊!感觉真爽!“怎么样?这次交易你不吃亏吧?”老天爷津津有味地吃着Q Q糖,漫不经心地问我。“呵呵呵……我不吃亏,嘻嘻嘻,哈哈哈……”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放声大笑了起来,笑得整个人……不,是整朵云都走样了。老天…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的功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本文只就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中的破折号的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以便使我们对破折号的用法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一、破折号后面对前面句中的词作解释或补充说明,例如: “你知道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范爱农》二、表示后面是对前面句末的词作解释或补充说明,例如: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呐喊〉自序》“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阿Q正传》三、表示后面是对前面整句的意思作解释或补  相似文献   

18.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9.
《鸭绿江》去年十一期发表了叶永福同志谈创作体会的文章《到底写的谁——<将军,不能这样做>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在回答读者关于“到底写的谁”的问题时说:“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Q。阿Q是谁呢?如果问鲁迅先生,我看不如去问阿Q,或者更直接点儿,去问那些看了《阿Q正传》后,惊得半晌动弹不得,然后忽然旋风般地冲将出去,溅者泪珠儿那末大的唾沫星,指着鲁迅先生的鼻子口吃地吼道:‘为……为……为什么……写,写,写我?’的那些人。”  相似文献   

20.
阿Q相     
想来读过《阿 Q 正传》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阿 Q 的思想意识罢?《阿 Q 正传》的精髓就在这种“阿 Q 相”的有力的揭发。“阿 Q 相”的要点,约可撮举如下:事实上失败或屈伏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 Q 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将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将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 Q 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