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人是完整的、健全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可能变成“不完整的人”或“不健全的人”。“非理性的人”和“单向度的人”都是人之不完整和不健全的表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现代人的发展也要克服诸多的“现代性”缺陷,向完整、健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观 人格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还意味着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等视为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视为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追求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这句话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方能兴教育人”。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孩子们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那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一个老师呢?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和谐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剖析,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备的特征出发解释了它在和谐社会中应具有的新涵义:完整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并阐述和谐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实施手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尽量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育” :培养、培育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高尚的情趣、独立思考习惯和健全独立的人格、深厚的人文关怀 ,引领学生过一种高尚的心智生活。本文认为 ,教育的本质乃是让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即“使人更是人”的活动。由此出发 ,本文从人的三重属性的新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即“大写的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爱因斯坦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过:“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近年来,学校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创设好氛围、抓实主阵地、注入新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的一生即学习、发展的一生。要学习和发展,就必备两个因素:健全人格和过硬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科》2006,(11):30-36
例1(200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促进”和“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照其讲话精神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考察我国目前多数大学的教育,在许多方面还远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育人”与“制器”的矛盾、文理分离的问题、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出具有健全体格和人格、融科学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一直是人的发展理论中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在二者的关系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两个概念相互矛盾及两个概念相互统一。而马克思所使用的“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表述最能全面地反映当时时代的发展状况。避免了因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而导致的理论偏颇。“全面”与“自由”不仅互为前提。而且互为目的。其思想实质和实现过程都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包涵了和谐发展、完整发展、平等发展和自由发展等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容,而自由个性更是作为其最高境界而成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人一方面具有"经济人"所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道德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合理定位政府"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切实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适时转变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2.
人通过习得必要的行为选择准则而社会化为现实的人 ,以其社会行为呈现自己作为人的独特存在。人行为准则的形成标志着人的形成 ,其条件最初是生物基础和生存环境 ,后来还包括社会基础。人、社会及其历史是同源的。社会是人们行为的整体 ,社会历史则是人行为在时空中的客观展开和延续 ,它是独一无二的、异质连续的和部分的。  相似文献   

13.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卡西尔于《人论》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以研究人的问题为目的,提出了对人的问题的看法和定义: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笔者就其中一些内容引发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引入人的社会化概念,对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事实表明,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化必将支配并决定着地球生存的未来,脱离了自然的人和脱离人的自然都是不现实的。文章提出在生态共同体视域下建构人与自然的融合,而要实现这一融合,需要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才能改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试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渔猎文明时代,此时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发展,人与自然关系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为生态文明时代,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8.
桑地亚哥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他是个技艺精湛的渔夫,也是条硬汉,有着坚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斗争中寻求不败,在真的失败来临之际又能勇敢地接受失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桑地亚哥与大马林鱼斗争中取得物质上的胜利,以及在与鲨鱼斗争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的基础上来浅析桑地亚哥的形象塑造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人与的自然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会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这种境况表现为两种相互纠葛的矛盾:其一,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却由于所谓的自信,傲慢和贪婪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类可以凭借武器、经验和智慧也许可以暂时改造自然,而自然规律的不可战胜和崇高使人类有深深的负罪感并最终被征服。至此,人类面对自然时的“乐观精神”的实质值得商榷,老人的人生不能被打败的哲学也成为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