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岳东 《语文知识》2001,(11):30-31
众多名著中,大师们对人物称谓这一细节往往是精心设计,决不以“小堆的乱石”,有损于“大山的壮观”(秦牧)。如在巴尔扎克的巨著《欧也妮·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中,作者除了直呼葛朗台其名外,还运用了“老头儿”(或老家伙)、“箍桶匠”这两种称谓。“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  相似文献   

2.
在《守财奴》这篇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的小说中,作家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虚伪、狡诈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为了获得金子,他可以进行任何肮脏的交易。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本文写了他人生最后的四笔交易。第一笔交易:用一百金路易换取妻子的原谅和女儿的信任。当葛朗台知道妻子死后,女儿将继承部分财产时,他感到“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于是,他决意巴结、诱哄女儿,使她放弃继承权。然而“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与狂热,使老葛朗台在上楼看到金梳妆…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反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之憾。窃以为,“金子”乃“瞪”之所及,而非眼睛之色。首先,正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那镶金的梳妆匣才会像磁石一样死死吸住他…  相似文献   

4.
感受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二.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  相似文献   

5.
一、“真金”和“两斤重” 葛朗台把女儿爱情的信物——镶金的梳妆匣抢到手后,一看匣上的装饰物,马上欣喜若狂地喊道,“噢,是真金!”并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葛朗台怎么知道这是“真金”?又怎么知道有“两斤重”?按常规,鉴别金子的真假要靠化验,衡量金子的轻重要用秤称,而葛朗台在这一瞬间却只靠他的两只眼,便立刻看出是“真金”,且有“两斤重”,足见其眼力不凡。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那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节选人高三册的《守财奴》中,作者点染了葛朗台这个艺术形象。“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相似文献   

8.
王健龙 《语文知识》2003,(7):F003-F003
认真研读过《守财奴》的人不难发现,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七种之多:称“葛朗台”十一次, “老头儿”八次, “箍桶匠”五次, “老箍桶匠”和“好家伙”各两次,“守财奴”一次(第二个“守财奴”主要是泛指,不算在内)。是什么原因造成称呼的不断变化呢?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9.
一、理性认识与直觉反应的对比文章开头葛朗台边检视庄园里的葡萄藤,边打定主意,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到死都能“抓着几百万家财的大权”,因为妻子一死他便要放手一部分财产给女儿。他决定与女儿“讲和”,是他理性思考的结果。但当他回到家,轻手蹑脚上楼后,看到妻子、女儿正捧着查理寄存的精美梳妆匣在把玩、咂摸,便把原先的“理性认识”抛到了九霄云外。源于对金子的痴情与执著,葛朗台露出了“本来面目”。他的直觉反应是“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而当“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时,葛朗台又“…  相似文献   

10.
一、精导。实践表明,敦学中,如果教师能吃透教材,摸透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重点讲,抓住难点导,删繁就简,云芜存菁,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我每教一篇课文,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中的闪光之点、传神之笔、症结之处,大胆讲,大胆导,在“精”字上下功夫。我在分析《守财奴》中的人物葛朗台时,没有概念化地给他贴政治标签,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葛朗台一系列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描写,去理解这个守财奴的典型形象。学生在“抢金梳妆匣”、“骗女儿财产的继承权”、“病危守密室”、“临终抓金十字架”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三年前,有个学生问我,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好几个,为什么一会儿用这一个,一会儿又用另一个?仔细一看,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刻画葛朗台时,以葛朗台、老头儿、他、箍桶匠、好家伙等名称交替使用,使人读后不由自主地惊呼:好家伙,他葛朗台老头这一个箍桶匠!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问题. 首先,这是巴尔扎克在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巴尔扎克总是在人物的性格与其称谓之间寻求某种契合,某种隐义联系,因而非常重视人物的命名.据戈日朗在《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中回忆:巴尔扎克在动笔写作一部中篇小说前,曾  相似文献   

12.
疑难之一:在“梳妆匣风波”这个情节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老头儿无意中身边带着百宝钥匙,便自己开了大门,轻手蹑脚地上楼到妻子房里,那时欧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妆匣放到母亲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俩很高兴地在查理母亲的肖像上咂摸一下查理的面貌。“这明明是他的额角,他的嘴!”老头儿开门进去,欧也妮正这么说着。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瞪着金子的眼光”这一短语,从字面上看有些歧义———“金子”是“瞪着”的宾语呢,还是直接做了“眼光”的定语?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棘手,但只要联系相关语…  相似文献   

13.
付红艳 《阅读与鉴赏》2010,(1):39-39,28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章《家庭的苦难》。葛朗台以其对金子的狂热占有欲而作为“吝啬鬼”形象位列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让后人去揣摩、去思考。然而。我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很多为我所忽视的问题——葛朗台太太.  相似文献   

14.
一、目的:1、认识葛朗台老头贪婪、冷酷、虚伪的性格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理解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理解小说中情节对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二、精讲:1、归纳概括主要情节:①梳妆匣的风波②葛朗台太太之死③财产继承权④老葛朗台之死2、重点分析“梳妆匣的风波”与“财产继承权”两节,并从这两节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个性化语言与细节描  相似文献   

15.
一教师上《守财奴》一课,在认真分析了葛朗台心理畸变的原因、时代特点、社会因素和阶级本质后,他又从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葛朗台曾经当过箍桶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尽管囤积居奇使他发了家,但跟那些继承万贯家财的纨(?)子弟毕竟不同。正因为如此,葛朗台才最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珍惜财富。因此他的贪婪吝啬乃至对金子的狂热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理解的。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结果,葛朗台变得不像先前那么面目可憎了,作为一个有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语三册(必修本)《守财奴》葛朗台诱骗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是到第一年年终,老箍桶匠庄严地许给女儿的一百法郎月费,连一个子儿都没有给。欧也妮说笑之间提到的时候,他不由得脸上一红,奔进密室,把他从侄儿那里廉价买来的金首饰,捧了三分之一下来。”对于这个“脸上一红”的细节描写,学生们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人认为,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是一个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金钱狂,这样的形象在作品里是一锤定音、各面聚焦的。难道说,他会因为年终没  相似文献   

17.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1799年——1850)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卓越的代表.最主要的作品是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其中最重要的小说有《高老头》、《幻灭》、《农民》、《贝姨》和《欧也妮·葛朗台》等。一《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小说人物不多,结构简单,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却深刻有力,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巴尔扎克对它感到“很满意”,认为是他“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尔扎克《欧也尼·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死灵魂》中的泼留希金,都是欧洲文学名著中的守财奴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分析、性格比较与艺术典型表现因素的诠释,再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罪恶和“创业”初期资产阶级特有的精神面貌,从而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上<守财奴>一课,在认真分析了葛朗台心理畸变的原因、时代特点、社会因素和阶级本质后,他又从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葛朗台曾经当过箍桶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尽管囤积居奇使他发了家,但跟那些继承万贯家财的纨袴子弟毕竟不同.正因为如此,葛朗台才最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珍惜财富.因此他的贪婪吝啬乃至对金子的狂热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理解的.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结果,葛朗台变得不像先前那么面目可憎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生们在他身上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原宥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巴尔扎克一开始将他的91部长、中、短篇小说命名为《社会研究》,但后来受了但丁《神曲》的启示,才改为《人间喜剧》。这一名称的改变,真实地反映了巴尔扎克创作思想的矛盾。即一方面要如实地反映和批判现实生活,一方面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现实办法,只能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守财奴》中葛朗台太太便是这种宗教力量的产物。葛朗台太太无疑是作者为表达他的思想而创造的与葛朗台相对照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贪婪、冷酷而又极端吝啬的守财奴面前,葛朗台太太表现得是如此的忍让、善良和超脱。小说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道:“天国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