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羊群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投资者行为,表现为投资者之间行为策略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博奕过程.运用元胞自动机对学习模仿概率随着收益宰变化与信息冲击而更新等条件下,投资者的相互学习模仿机制进行演化模拟分析,得出市场投资者之间的互相模仿行为是导致市场整体供需剧烈波动的内在原因.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会导致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收益率分布尖峰厚尾以及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通常假设投资者是同质的,但这一理论无法有效解释股票市场泡沫。现实中,投资者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投资者对市场预期具有异质性信念,在异质性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投资行为,从而对资产定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近期的研究逐渐摆脱了同质性假设的框架,引入投资者异质性来解释股票市场过度波动和泡沫等现象,这些研究给未来的证券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我国股市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困于过度投机,表现在换手率高、市盈率高、股指波动大等方面,本文试运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国有大股东与普通小股东,机构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行为,来探讨过度投机的成因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拟现象的结果,是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市场参与者在掌握的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或者大部分投资者的行为,导致了这种“羊群效应”.本文首先对羊群行为的概念做了介绍,分析了其在股市中形成的原因以及提出了降低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现象的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过度反应现象的数学描述,并建立了一种以研究过度反应现象的数据挖掘算法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用我国A股市场1994.1.3至2004、12.31年的全部个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论是:在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好消息存在过度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受众选择行为”的视域看,受众选择行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导向和出发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种选择方式。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既可以是一种理性选择,也可以是一种感性选择。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必须正确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实现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股市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困于过度投机,表现在换手率高、市盈率高、股指波动大等方面,本文试运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国有大股东与普通小股东,机构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行为,来探讨过度投机的成因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个人投资者当中就其过度交易投资行为特征进行问卷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学历、投资年龄、从众心理、心理账户、过度自信、规避损失、跟庄心理等自变量作为影响过度交易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过度自信、规避损失对新疆地区个人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有显著影响;年龄、投资时间、从众心理对新疆个人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有影响,但影响较弱;跟庄心理、心理账户、民族、职业、学历与性别因素对新疆个人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者制度是英美等发达国家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机构投资者积极主动地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缓解了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在本世纪初,中国证监会也提出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然而,已有制度引进的经验教训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是不同的,有两个重要问题必须予以回答:在西方发达国家制度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机构投资者制度,在中国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基于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机构投资者制度成功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传导途径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不能直接促进公司业绩,而是通过抑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掏空行为,间接地提升公司业绩。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执行行为在此发挥了中介作用,有效地约束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但是,机构投资者对高管层过度的在职消费和薪酬操纵等代理行为不能发挥治理作用。其政策含义是,加强投资者保护执行力度以及完善机构投资者本身的治理机制,有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从经济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及心理活动规律入手,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从而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行为受心理账户影响;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会需要更多收益弥补;投资者具有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心理,为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行为。为有效改善证券市场监管,应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基础上实施实质性信息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