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和几位同志谈起记者的修养问题,有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譬如说,搞商业报道的记者,就应该系统地研究一下商业,尽可能地丰富商业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商业工作的内行,成为商业问题“专家”。另一位同志却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记者的活动天地是无限广阔的,记者的知识也就应该十分渊博。因之,记者的求知领域也必须尽可能地扩大,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他说,记者应该力求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懂的“杂家”。  相似文献   

3.
谈峰的论文《新闻改革反思随笔》,获得了《中国记者》新闻论文有奖征文一等奖。这个谈峰,就是新华社记者李峰。他不仅是位著名的记者,还是杂文作家、新闻改革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杂文,只是他几十年记者生涯的一部分果实,但又是他近年来纵览改革开放大势和人生旅途的录相。也许是写惯杂文的一种幽默,李峰说,要是成立“非才子协会”,他愿报名当第一名会员;要是展评脑袋耐力,他可推出共产党给他安装的“自动旋转的磨盘”。磨盘!这个比喻,形象而真实地表现了他那  相似文献   

4.
《篮球》杂志记者马冰封,我称之为老马。老马不老,刚刚告别象牙塔。他身上至少有两点我辈难以企及:还在读大学时每月就有二、三千元的稿费收入,典型的"暴发一族";再就是,他是地地道道的回民,一根火腿肠就能让他四处逃窜,可他却能保持体重70公斤的纪录不败。走近他,发现他的故事还真不少。老马成"饿马" 老马做事从不含糊,他对民族风俗的遵守更是虔诚无比。鉴于此,我们曾断言:老马不适合做记者,记者东奔西跑,四海为家,哪能天下皆清真?此言果然应验,做了记者的他,饱受"吃"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小切口"?为什么要用"小切口"?这要从记者这个职业谈起。记者的职业,从两个方面看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记者对社会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能亲自看到和听到许多事情;另一方面,社会变得如此纷繁复杂,即使一个人看见或听见某些事情,他也不可能确切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的原委和全貌。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记者的任务是报道和解释。既然报道是给人阅读的,那么要符合这两方面的需  相似文献   

6.
记者这行职业在人们眼中地位还是挺高的,何谓“忍辱负重”呢?请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大半生涯中就有过几次不平常的经历。一是1954年他从莫斯科(驻苏记者)调回国内,当时已是很有名的记者了,而报社某些头儿,对他抱有成见,却让他回编辑部坐了一阵冷板凳。后来,竟让他去报道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工作。这是一项例行的报道,通常由实习记者去完成,现派一位名记  相似文献   

7.
武陵 《新闻导刊》2008,(3):39-40
"一辆摩托转农村,3年行程4万里。追寻新闻三贴近,经常奔波在一线。"这是《武陵都市报》记者龚杰品做记者以来的真实写照。龚杰品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对新闻充满激情,并取得不错业绩的年轻记者。他是一名自己买摩托,自己加油,自己买相机,文字和摄影一人做的全能记者。他的典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9.
“土记者”,是许多人在非新闻媒介从事新闻报道者的俗称。说他“土”,是指他不在正规记者队伍的行列,无编制,无头衔。叫他“记者”,说的是他要以主要精力从事专业记者所要从事的工作,采访、投稿,写内参。别看这支队伍“土”,它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心  相似文献   

10.
据1月5日新华网报道:一段时间以来,“应对记者,,与“应付记者”的提法同时见诸媒体,见诸一些地方的红头文件,甚至有的地方还举办应对塔训班。许多报纸对“应对记者”打了呵号,认为“应对记者’卜就是“应付记者”。就记者而言,他需要的是在你的岌言或他的提问中获取真实信息以告知读者,仅此而已。而真实,是容不得半点虚假,也是培训“应对”不了的。怎能如此"应对记者"@俞柏鸿~~  相似文献   

11.
『快枪手』梁恩洪野箸梁恩洪是昭通报的年轻记者,他以“快”取胜,昭通新闻界的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快枪手”。他对这个雅号也欣然接受:“当记者快不了,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记者。”1992年,曲啸在昭通演讲,引起了昭通人的很大反响。报社领导指定梁恩洪对曲啸进行...  相似文献   

12.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西平县很多农民都认识县广播电台的记者张金城,他们说:“老张是我们的庄户记者,他写的事,我们最爱听”.  相似文献   

14.
<正>“关注‘三农’,做个专家型的记者。”这不仅是《福建日报》原要闻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魏章官对属下记者的要求,也是他在数十年记者生涯中率先垂范的真实写照。不少读者和同行都称魏章官是农业专家,对“三农”报道很有研究,所采写的新闻报道独树一帜, 富有特色和分量。确实,纵观他35  相似文献   

15.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16.
著名记者徐铸成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初当记者,《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常常向他传授一些经验。比如采访要先摸清“行情”,然后才能知道哪些是新闻,哪些虽是新近发生的事,但不值得采访。他开始试跑政治新闻时,每次出发前,张季鸾必定详细交代  相似文献   

17.
穆青是一位有政治家胆略的记者。历史给了他为民捉笔的机遇,他还给人民以充满正气的篇章。正如他所说,记者的职业是站在风险边上的职业,记者的职业是最需要胆识的职业。  相似文献   

18.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专车上的明星》,是一篇荣获了普利策新闻奖的人物通讯,写的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联社高级政治记者沃尔特·米尔斯。文中描写了米尔斯对新闻超凡的敏感性和果断的处理稿件的能力,特别突出了他的“快”——“米尔斯写稿的速度比大多数人打腹稿的速度还快,而且经常比自己打腹稿的速度还快。然而,在文章临近结束时,却峰回路转,来了这样一段:无论米尔斯的名声怎样响,但是,1976年11月3日凌晨,即总统选举日的第二天。他的名字在电传和媒体上却不是第一位。就在他焦急地坐在电子打字机旁等着美联社记者现场结果的消息,准备就吉  相似文献   

20.
他并不姓犟,他姓安,叫安升先。人们之所以称他为“犟记者”,是因为他始终如一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二十多年没换过岗,没离过位,为新闻事业献了青年献中年,如今白发满头,还干着老行道,在县站记者中是不多见的。“犟记者”半辈子写了多少稿,说不清。人们只知道仅近年来,在全国和省、市区新闻好稿评选中,他就有36篇获奖。先后编著过3本书,40多万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许多较有影响的理论文章,被咸阳市秦都区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犟记者”,就因为一个“犟”字引出一连串的轶闻趣事。60年代初,他从学校回到自己的穷乡僻壤。冬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