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上)--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文章提供了关于涵化研究的理论回顾和元分析。作者考察了缘起于乔治·格伯纳及其同僚的有关涵化分析的根源 ,并回顾了发端于 1970年代以来的涵化分析研究的进展。文章还回顾了这些年来关于该理论的批评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批判性评价及有针对性的答复。在上述基础上 ,作者从 2 0年来涵化研究的实证结果中提出了一个元分析。该分析显示 :所谓涵化效果的平均值仅有 0 9。大多数 (但并非所有 )文献中报道的各种各样的涵化结果均可以归因于仅仅是样本使用上的错误。然而 ,尽管作者检验了假设的调节变量的多样性 ,他们还是没有发现明确的调节变量。分析指出 ,只有当从一个元分析的角度透视那些关于涵化结果的资料时 ,许多理论上的争议才会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涵化理论赋予了新的含义.涵化理论在目前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依然存在,但互联网的特点使得涵化理论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对受众的单向线性影响变为了受众与媒介的双向互动.受众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行为接受着互联网话语的教化和培养,这些行为和因素都在影响着涵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及效果评价,也影响我们对互联网受众的认知与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3.
刘扬 《新闻世界》2013,(8):253-255
本文梳理了2006—2012年海外涵化理论研究的论丈,基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视角,结合研究主题作了相关述评,阐释了近期涵化研究的重点和进展;同时,本文对研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从“涵化效果背后的作用机制”角度考量,海外研究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进展,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问题也亟待解决,希望这对于我国学者从事涵化理论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昕 《报刊之友》2014,(4):108-110
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等学者通过对电视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涵化理论”,揭示出大众传播在建构社会现实、影响价值观、形成受众的社会共识方面的教化作用。如今,由新型信息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部分传统传播理论遭受挑战。本文旨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尝试结论:涵化理论的适应性确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受到了挑战,但却并未全然失去其原有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涵化理论起因是对电视的研究,诞生后约50年时间里一直是大众传播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初步分析了网络社区与搜索引擎的涵化效果,提出了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人际性、个性化,使得网络更容易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社会环境的符号环境,搜索引擎则变本加厉的创造出"营造环境",使受众自我涵化。这些负面的涵化效果可能会涵化出与主流社会不兼容的群体,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在线分享他人的购物经历提供了新机会.在线客户评论(OCR)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声誉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如何聚合利用OCR是个很大的挑战.论文引入Kano模型、全信息理论和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从需求、序化和中心化的三维视角,探讨性地研究OCR的加工问题,并提出了OCR的加工模型.进一步地,对OCR三维加工模型的形式化进行了研究.实例分析证明,电子商务网站现有的OCR加工方式只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必须改进加工方式以提高用户满意度.本文所提出的模型能为进一步改进OCR加工方式提供很好的可行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涵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伯格纳系统提出的传播学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具有涵化作用。本文将从问题意识角度出发,考察"涵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从而论证问题意识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钟年 《现代传播》2008,(2):39-40
近年来传播心理学在中国发展迅速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在这种形势下,对传播心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依然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三个基本问题:传播心理学可不可以成立?传播心理学应该研究什么问题?传播心理学的追求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传播心理学界可谓仁智互见、议论纷纭,但如果我们引入开放社会科学的思想,或许能寻找到一些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姜恬 《新闻世界》2011,(5):83-84
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饱受学界的批判与质疑,本文引用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对各种批判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本文对部分批判研究展开了辩驳与再批判,指出它们存在的根源在于对原理论的误读。最后,文章指出对涵化理论的研究应该跳出马莱茨克模式,走上新的、积极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意义]在大数据浪潮和"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图情档学科的人才培养范式亟需改革.与此同时,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建设方兴未艾,对于图情档学科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采用一种时序主题网络模型及计算方法;通过搜集、处理、统计、分析259所高等院校的大数据专业培养方案文本,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主题挖掘,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定义及图书馆本质的分析,论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操和职业使命三个层次。以思想教育和激励机制作为职业精神形成的基础,把馆员的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责任、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的培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符合图书馆职业的现实需要,使之不断地演进及转化,升华为图书馆职业精神,反过来又指导着图书馆实践,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发展,促进图书馆事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余艳 《图书馆论坛》2012,(4):163-166
文章对阅读活动与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阐述,指出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与不可代替性,并希望通过此文唤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4.
女性人才培养的媒介拟态环境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林媛  谭微 《新闻界》2008,(6):100-102
本文重点从媒介拟态环境这一因素入手,探讨相关刻板印象对女性人才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呼吁全社会公正、客观地理解和对待女性人才,共同营造适合女性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的评价往往无法针对特定年龄阶段的科研人员进行,因为文献著录项目中没有年龄这一字段。笔者所在课题组利用SCOPUS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以机构为单位计算三个指标:该机构40岁以下科学家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越多分越高;40岁以下科学家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进入本领域前5%的人的数量,人越多分越高;该机构所有这些40岁以下科学家的平均年龄,年龄越低分越高。对上述指标进行归一化,并根据指标权重对研究机构进行排名,评价中国主要科教机构在青年科学家培养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分析网络招聘数据以挖掘档案人才需求特征,对改革“经验主义”教学、推动“数据驱动”的精准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采集档案人才网络招聘数据,挖掘档案企业与职位的人才需求、任职要求,发现:①档案人才需求量高的地区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西安等地。需求缺口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和计算机软件等。职能类型主要为图书管理员、档案管理员和资料管理员。②知识要求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档案实体管理知识、档案行政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基本知识。③技能要求依次为与档案高度相关的管理、整理、归档档案文件等技能。④能力要求主要为熟练掌握能力、责任心、工作细心等人才个体所必需的素质,以及作为企业的一员需具备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最后从教育发展规划、课程体系结构和专业教学过程提出档案人才培育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疫情”十分严峻。认识、理解和防控“信息疫情”的根本途径在于公众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全面探索公众信息素养培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素养内涵梳理,总结公众信息素养培育目标。结合社会需求与信息环境,分析关注公众信息素养培育的现实动因与积极意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公众信息素养培育已有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培育对象较单一、培育断层等问题。由此提出公众信息素养培育应:扩大信息素养培育范围,以终身学习理论为宣传支撑,推进公众信息素养培育供给侧发展,出台国家层面的公众信息素养培育体系,净化信息素养培育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前10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普查在研究生阶段已开设数字传媒类专业的院校情况(包括国内排名、院校名称、专业名称和研究方向),对出版、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四类数字传媒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发展的成绩与特点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数字传媒研究生教育专业开设率较低且分布多样、师资缺乏、办学规模不大及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尚偏弱等现象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类型学及涵化理论视角分析反腐剧的文本和传播效果,以及受众对反腐剧的消费,认为反腐题材电视剧既难以对社会进行一次彻底的廉政教育,也未必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To document current portrayals of women and men on primetime television,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 1-week composite of primetim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cross 9 broadcast and cable networks was randomly sampled, yielding 89 programs and 1,254 characters. Consistent with prior findings, women were significantly underrepresented on primetime TV when compared with men. Analyses examined representations of gender in the realms of occupation, aggression, sexualization, and stereotypically masculine and feminine attributes, with comparisons drawn across different age groups.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urrent state of primetime television does not represent a “golden age” for women. Although it appears that some gender stereotypes have declined when compared to previous decades, others (e.g., dominant men, sexually provocative women) have persisted.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