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节课里要完成课本中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全部习题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可按以下的顺序安排。  相似文献   

2.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安排三节练习课。第一节安排在前六个例题学习之后。这一节练习课要适当增大练习量,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练习,帮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初步掌握调商方法。可设计如下练习, 一、基础性练习。通过几种形式的口答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时应使用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我听取了多位老师演绎的同一节课——"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同课异构最利于比较,对比之中最易于感悟。在实际听课中,老师们的过程设计都较为精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练习设计却有不同的味道,有的老师基于学生,立于教材,开放设计,巧妙沟联,这样的练习让人流连忘返;有的老师则就题论题,做完即对,毫无深度,不做延伸,这样的练习便觉索然无味。徐长青老师倡导的简约教学理念之一——"三不讲"原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要通过开放的设计,有效的练习,让数学变得简单、好玩。下面,就这节课练习的几种不同设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思。文本教材掠影教材的想想做做(练习)共安排了7题。第1题为基本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口算方法。第2题是四组进位对比题,每组中第一个加数相同,第二个加数个位数相同。第3题则让孩子解决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第4题以旧带新、方法类同的口算题。第5题先估后算、估算结合。第6题是学生运用估算和口算来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我校有两位老师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他们教学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1页的练习七.这是一节练习课,之前学生刚刚学完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且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练习七第3题的.(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乘法计算竞赛 (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计算练习课 )教学过程一、引入。今天我们上一节乘法计算的练习课。这节课以竞赛的形式来达到练习的目标。这节课的练习目标是 :1 提高口算技巧 ;2 加强估算能力 ;3 巩固笔算方法。(板书 )有没有信心争夺冠军 ?这节课分为 :必答题、抽答题、抢答题、提问题几个类型来进行。同时 ,也请来了小精灵 (出示小精灵 ) ,看看哪个小组最爱开动脑筋。希望大家能更上一层楼。二、必答题练习。做对的加 1 0分 ,有错的不给分 ,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计算时要做到认真、细心。必答题分为口算、估算、笔算。1 口算…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91-93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找出解决不同“乘船”的方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探索中,找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方法,不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能熟练地进行口算。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从而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是笔算减法的开始 ,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减法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是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由此确定 ,教学重点是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法退…  相似文献   

8.
教育内容:练习册 P2、第2题 P3、第4题教学目标:在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背诵。运用游戏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师述:上二节课学习了进位加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上练习课。出示课题“进位加法练习课”一、归类:(一)9加几的进位加法。1.先出示 9+4= 问这道题等于几谁会算?出示 9+7= 谁会算? 出示:9+9 等于几?  相似文献   

9.
谈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刘诗传(东乡县杨桥中心小学)小学教材中“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传统教法的计算法则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法则的后半句“在个位加10再减”这就把原来的“几减几”变成“十几减几”在事...  相似文献   

10.
这一节是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例3、例4是讲退位减法,主要解决“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例1、例2是讲不退位的减法,主要讲“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减起”。由于学生在前一节学会了笔算加法,对于对位和从个位减起已没有什么困难。但学生在做退位减法的作业时,一般说来,要比学习前三节时出现的错误多:有的在退位以后十位数相减时,忘记被减数应减去1;有的会误算成不退位减法,个位从减数里面减去被减数;有的在做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练习时,会发生乱用法则的现象。因此,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教材为了使学生不致忘记从十位退了1,特意设计在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上面点一点;为了  相似文献   

11.
<正>前段时间,我校有两位老师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他们教学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1页的练习七。这是一节练习课,之前学生刚刚学完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且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练习七第3题的。(题目如下)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47+2○47+20 4+75○75+450+48○40+48 30+66○3+66  相似文献   

12.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六册P6~7)这节课的学习标准为:(1)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3)能概括计算方法,口述计算步骤;(4)能达到每分钟做1题,正确率在90%以上。针对这些学习标准,可安排以下四个层次的练习。  相似文献   

13.
毕业班总复习到一个阶段,总要上一至二节练习课,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一般结构是:基本训练——质疑探讨练习——系统综合练习——讲评小结——布置作业。下面以《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内容为例,谈谈复习后练习课的设计。一、基本训练,巧设认知“支撑点”。  相似文献   

14.
【教学背景】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节综合练习课。  相似文献   

15.
正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续,它对及时巩固、发展思维、提高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练习课如何设计?教师对此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特别碰到计算的练习课,对练习的设计往往会感到机械重复、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最近笔者针对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节练习课进行了研究,通过思考,笔者觉得其中的一些做法对计算的练习课设计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课本第三题和练习册 P1—P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2、会正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过程: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法。出示课题“进位加法练习课”一、指导做练习册上习题。第一层次:师:我们先练习看图列式计算。  相似文献   

17.
平面图形复习课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八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熟练地进行周长、面积等的计算。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以下六种习题,给学生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连续退位减》是第四册数学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第二节“笔算减法”中的教学内容 ,分3课时学完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 ,教学P99的例5、例6 ,完成“做一做”的两道题和练习二十六的1-3题。此前 ,学生已学习了“不连续退位的减法”和“减法的验算” ,基本掌握了笔算减法的原则 ,知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在这节课中 ,正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连续退位减法就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都不够减 ,需要从前一位退1 ,在本位上加10 ,再减 ,这类减法第二次退位时的思维过程就很复杂 ,…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第五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二、教材简析   教学此内容之前,教材安排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而本课时的内容,又是为后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作铺垫。因此这一节的内容既是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也是这一册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复习 20以内退位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为学习新内容作准备。第二个层次,从两…  相似文献   

20.
一、要明确目的性。练习课主要是使学生巩固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智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练习课成功的前提。设计时要围绕前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练习课,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在会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实际应用中的三种不同情况:(1)求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2)求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3)只求侧面积。二、要发挥主体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