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感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解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备蕴藏于"数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通过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做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窦建国 《教师》2010,(23):83-83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种外延描述的方式没能就数感内涵作出解释,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进行了明确界定:"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林钦 《辽宁教育》2013,(1):50-50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所谓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运算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集中表现为: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对小学生培养数感是项重要的任务。怎样培养数感呢?  相似文献   

14.
呼学娟 《学周刊C版》2011,(2):120-120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  相似文献   

15.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感提出以下要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聂喜华 《教师》2011,(1):95-95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20.
刘海英 《云南教育》2004,(10):29-30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关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的粗浅探索。一、观察感知,建立数感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们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它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