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与哈姆雷特是怎样的关系?笔浅谈三点。 一、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教参》上也是这样处理的。这不是一个是非选择题。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3.
作为《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围绕着对它的主旨的理解旁征博引,妙解纷呈:但是,说到它的结构,却一直含糊不清,甚至.有人引清代林云铭的话。说它“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复而非复”.由此慨叹“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三部历史电视剧,分别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这三部“重量级”大戏,气势恢宏,故事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从历史剧的角度来说,这三部戏各有特点。《康熙王朝》基本上再现了历史,可以说是部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有人说它“歪说历史”,但它只是对主要人物的评说与传统观点不同,剧情仍是以正史为主体的。《天下粮仓》则有更多的艺术虚构,在打造过程中,编织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故事,但大体仍以历史为基础,在戏剧冲突中显示了严肃的正剧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6.
刘祁《归潜志》一向被认向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著作,但很少有人从诗学的角度去探究《归潜志》的价值。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归潜志》的诗学价值:(1)“于史存诗”、“以诗存人”、“不因人废诗”;(2)突现了金诗“以唐人为法”的气象;(3)反映了金代诗坛上文人士子的交游酬唱之风;(4)保存了金人的论诗主张。《归潜志》一书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对研究金史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在于它为我们研究金代文学所提供的更开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大量使用“陌生化”手法是鲁迅散诗《野草》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野草》陌生化手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独特角度描绘熟悉的事物,突破日常语言的自动化;一种是作自已创造一系列语言、意象、意境,突破学语言的自动化,两种方式都造成了读的陌生化感受,加强了对艺术对象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最近从《读者》上读了一篇叫“漂起来的石头”的文章,大意是:有一个智者在向他的观众宣讲时问道:“谁能知道怎样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于是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智者摇头;又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智者笑说“没有木板”;也有人说“石头是假的”,智者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一个小孩子站起来大声喊道:“打水漂!”。智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确!”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精彩的诗篇之一,对它的理解也同样要“知”、“论世”。本文从新的角度,对《孔雀东南飞》的四个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第一,劝戒的主题;第二,浪漫的构思;第三,铺陈的手法;第四,质朴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坐井观天》这篇课,同学们都很喜欢,因为故事情节简单,生动有趣。但几乎所有的聋生,读了这篇课都不喜欢这只青蛙。因为这只青蛙竟然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真是荒谬极了。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这只青蛙犯下了“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千古罪名”!谁也不会去同情它。更没想到去帮助它.甚至还会有人对它“落井下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第一眼看到郑愁予的《错误》。就莫名地喜欢。看了很多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有人说它“声籁华美”,有人说它“轻巧清隽”,“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而我喜欢这首诗是源于它江南古镇的古典气息和淡似烟笼般的美丽,看似无尘无埃却用生命和青春来抒写的等待。  相似文献   

13.
一脉相承的桃源情结——从《边城》到《受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沈从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可是我们从《边城》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民性淳朴的人情世故,还有就是,“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辨不清社会的制度和明的梗阻”(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桃源情结也许是源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也许是处于对都市明社会的极大的不满和厌恶。汪曾祺在《读〈边城〉》说:“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相似文献   

14.
鞠明富 《现代语文》2006,(5):110-111
自2001年4月在《人民学》发表以来,小说《玉米》问世已有五年了。在这五年之中已有许多批评家和读对之作出了评价,尽管仁见仁智见智,但批评大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细致地探析,揭示出了一部优秀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譬如有人从中读出了作关注弱势群体的焦虑、“救救女人”的呼喊等等,其见识都不乏智慧的闪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这两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具体分析来探讨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趋向,在这两部有标志性的作品中,《秦腔》可以称做是一种模拟社会、模拟自然、模拟生活本来面目“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兄弟》是以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创作的怪诞的现实主义。这两种审美风格的出现呈现出:新世纪小说重新回到现实社会,重新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些关键问题,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状态的趋向。同时,也提示我们对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初中一年级学生读了贺敬之的《回延安》,会了解到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多用比兴手法,到高中读了《诗经》二首,又知道了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这两处的“兴”都是“起兴”的意思,即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咏之事。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应当读xīng,不读Xíng。  相似文献   

17.
古今诗文里有不少的典故。所谓典故,修订本《辞海》、《辞源》都解释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盖文章之外”的“事类”,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典故言简意赅,言有所指,或言约意丰,意在言外,起到“明理征义”、借古喻今之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典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天龙八部》的主人公之一乔峰是怎样陷入“两难”的悲剧境地,和这一境地又是怎样体现出他的悲剧精神进行析论,认为研究这一悲剧精神,不但可以体会武学大侠金庸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法,而且对启迪人生智慧、培养浩然正气、树立社会新风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抒写现实生活,又不类同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中,似乎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对此,历来的评论家曾有过种种的探讨,产生过不同的解释。明清两代评论家认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理,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见”(胡适《西游记考证》);还有人认为书中是阐述“三教合一”的心学。近半个世纪以来,更多的人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这部小说,提出诸如“起义说”、“斗争说”等。但很多人忽视了这一视角,《西游记》是大成于人之手的,其作吴承恩在其中倾注了大量情感,此书不可能不融进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社会清醒尖锐的批判与思考。所以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