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部出版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出版既是通往人类文明的路径,也是标识人类文明的手段.在拙作《中外出版史》中,曾对出版给出过八个动词的定义性判断:“出版是对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编选、校勘、把关、传播、传承的过程和活动.”可以推进性简化为:“出版是人类收录信息、整理知识、萃积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活动.”而“学科”是英文discipline的意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侧重于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出版学科就是有关出版的独立知识体系,或者有关出版的知识分类和学习科目.中国目前将人类所有知识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将编辑出版学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此后,出版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看并不理想.今年是10年一次的学科目录调整年,应在对出版和出版学科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出版学科建设升级.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改变了出版学的研究范式,更是对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梳理回顾学科发展“分散—综合—分化—再综合”历程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学科“再综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之道,强调“以产业运作方式实现社会文化构建之目的”培养出版专业化人才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道”或“根基”;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业务技能和转变培养方式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得以笃行致远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就学科领域而言,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学科,数字出版实务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驱动了数字出版学科的兴起与壮大,使得数字出版渐成“显学”之态势.数字出版目前是一个英雄时代,一两个关键性的人物,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的数字出版走向发展和振兴.近年来,北京印刷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  相似文献   

4.
徐栩 《出版广角》2015,(8):12-14
为顺应出版业的发展,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立足全球,布局海外,实施优势产品出口、多国本土化、数字化带动国际化、将大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等发展战略,开创了“版权贸易活动——国际合作出版——跨国出版机构”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国际化发展是其名利双收、对抗自然衰老、破解学术产品销售迷局的重要因素.“跨国大学出版机构”的出现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创建伊始,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就将发展教育、开启民智、推进学术文化交流作为自己的办社目标.1912年初,他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提出四条创办宗旨,第四条即为“融和国粹欧化”.1915年初,他在《<大中华>宣言书》中又强调了书局办刊“目的有三:一日养成世界智识,二日增进国民人格,三日研究事理真相”,而“欲达第一项目的,故多论述各国大势,绍介最新之学术”.敦煌学被誉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出版工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概念,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2000年前后,几乎没有人使用这个概念,当时流行的概念是“电子出版”、“桌面出版”等。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版”、“跨媒体出版”、“手机出版”、“数字出版”等概念相继出现。这几年,不仅是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出版业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因此,出版业要想继续前进,就必须厘清概念,辨明方向。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概念1.电子出版实际上,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最初的概念叫“电子出版”。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新型…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生产角度对出版知识的生产与运行、出版学科的构建与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出版学科建设提供思路。根据学科概念,基于“知识即目的”“问题为导向”“知识集群”三种出版知识生产模式,探索出版学科的内在构建路径与发展道路。“前科学”阶段的出版知识形态大致有三种,分别是基于问题研究的出版知识碎片、基于领域研究的出版知识集群、基于范畴研究的出版知识体系。由于学科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当完成了在知识空间的内在系统化构建并形成出版学科之后,出版学科的发展仍然需要遵循知识逻辑和制度逻辑,学科形态的出版知识运行除了要遵循知识生产逻辑之外,还会受到诸多社会建制的影响和约束。结合出版学科处于“前科学”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学科制度改革的现状,从知识生产角度梳理出版学科的构建过程与发展路径,为前瞻性地谋划出版学科的建设与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国民阅读已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形成了“轻阅读”模式.“轻阅读”模式具有的碎片化、伴随式、社交化特征,推动了中国图书出版业“轻”风潮的出现.轻出版是一种具备“轻质”特征的出版活动,出版主体“轻微化”、出版内容“轻型化”、出版流程“轻简化”、阅读受众“年轻化”.轻出版风潮对中国出版有着重要影响:推动新书态图书的涌现,刺激“互联网+”出版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出版企业分层加深.  相似文献   

9.
元代形成了中国出版史上最为繁荣的多语种出版格局,在中国出版史上绝无仅有.而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出版格局之所以会出现在元代,与元代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语言文字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畏兀儿字的推行、八思巴字的推广和“国字副之”的语言政策的颁布实施,共同促进了元代多语种出版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众包模式,是指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网络平台把内容资源开发任务外包给非特定的数字出版用户的一种创新模式或开发模式.近年来,数字出版众包模式实践较广,发展迅速,已涉及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开发的多个环节,出现众创、众编、众筹等众包实践形式,已有维基百科、“她生活”、《赫斯顿邮报》、原创网络文学以及众筹出版项目等许多成功案例.可以说,众包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劲头有颠覆原有出版模式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出版学科建设中,共同体意识呼之欲出,贯通“政产学研用”,将各方优势最大化——“政为统领”,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协调产学研各界力量,统筹规划出版学科共建格局;“以产引学”,以出版行业的动态发展和前沿所需,客观上为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学研共生”,将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积极反哺科研创新;“产研互通”,以出版行业的经济和资源优势,助力出版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及为科研成果延伸盈利空间,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也以创新之力推动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归于致用”,“用”讲求让各界的合作落到实处,赋予政产学研的共建合作以建设性、可行性、效用性。新形势下,必须贯通“政产学研用”,形成强大合力,建强出版学科。  相似文献   

12.
何为数字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8年4月,J.A.Urqart在卢森堡“科技社会的出版未来”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的概念[5],一言概之:利用电子手段创建、管理、传播出版物的过程。电子出版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即告别“铅与火”的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集影、视、声于一体的多媒体出版及In-ternet出现后的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网络出版作为电子出版技术的一种发展形态,其兴起源自检索工作的革命,在上世纪90年代主导了出版业的变革。2001年10月,Adobe宣布泛网络时代到来,“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任何设备,可靠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学科建设中的两项算得上是常规性的工作却引起了出版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甚至引起了一些躁动或些许兴奋.一是2020年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二是今年刚开始的“学科目录调整”工作.事实上,前者“第五轮学科评估”与出版学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出版学不在学科目录之中,压根就没有参评的机会;后者“学科目录调整”倒是出版学人期盼已久之事,因为十年一次的机会对出版学来讲太过难得.从学科建设角度看,这两项工作不仅极其重要,而且还是密切相关的,出版学人关注它们自然有其道理.  相似文献   

14.
高慧芬 《新闻窗》2010,(5):122-122
数字出版发展之初被传统出版号称其为“洪水猛兽”,很多人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然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在最近一年内.二者关系已由最初的对立走向“联手”——传统出版业,成为数字出版业的内容提供商,而数字出版,成为传统出版新的利润增长点。复合出版,已成出版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出版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3年至今,全国已有27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为我国出版行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与出版行业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出版机构需要高校为之提供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大出版”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出版机构在资金、师资及教学实践方面给予支持。因此,实行高校与出版机构合作办学是抓住发展机遇,迎接国外的各种挑战,加速出版业和出版教育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科教育学是本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近几年来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陆续出版了一些学科教育学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学科教育学丛书》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小学各门学科教育学丛书,并列入全国“八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受到教育界广大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出版专业办学历程,描述了其办学实践在面对产业变迁、学科转型、教育改革的三重压力时,如何从初创时专业定位的游移困境中挣脱,走上了先“去出版”而后“再出版”式的专业发展之路。“去出版”意味着要深刻理解产业现实及人才需求;“再出版”则意味着要理顺专业内涵与办学实践的关系,找到建设专业特色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不少行业的指导期刊纷纷停办或转向,而出版工作类期刊却风景独好,出现了“版本升级”“载体扩容”之势,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出版文化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业界提出的“数字出版3.0”展现了5G等数字技术新动向对出版行业的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媒介”与“符号”构成的三阶段差异分析了数字出版3.0的理论语境支持,并提出当前数字出版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从“媒介关系”到“符号关系”再到“人与人联结关系”的重心转移,应以“数字出版3.0”为新的起点展开出版学科基础理论探索,推进出版学科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20.
汪琳  谢莎 《出版广角》2016,(14):27-29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网络出版悄然而生.作为少儿出版主力军的儿童文学出现了新的出版形式——有声阅读APP.“宝贝听听”正是这样一款移动有声阅读产品,它回归文学最初“声音一听”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模式,借助移动设备的技术进步,克服之前有声阅读出版的缺陷,注重内容的场景化设计和产品的生态系统打造,成为儿童文学移动网络出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