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出版与印刷》2008,(4):2-6
出版印刷传媒业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产业,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出版印刷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出版印刷业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盛夏 《编辑之友》2012,(7):41-43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在此宏观态势下,中国出版传媒业如何适应新形势,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面对"入世",多少人惊呼"狼来了",又有多少人担心"小帆船难对航空母舰";"入世"十年,中国的出版传媒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一刻未停,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接触上日益频繁,在提升文化理念、展示大国形象上不断进步。期间,多少业界同仁付出艰辛,收获硕果;为此,本刊从无数获得国家奖项的优秀编辑中,特邀十位代表,忆旧抒新。出版传媒业的十年变化,从他们的所见所感中或能窥出一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确立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也为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行动路径. 十八大政治报告关于新闻传媒业发展问题的专门论述,主要集中在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报告是将新闻传媒业纳入文化产业的框架内来论述的.在第四点强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时,报告提出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杜都 《出版广角》2016,(12):11-13
出版作为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承、传播、交流等职责,出版"走出去"也就是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变大变强后出版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十三五"时期,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走出去"将会在此背景下拥有更为成熟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体制的深入改革,图书出版已进入"按需出版"、"跨媒体出版"和"市场营销"的数字传媒时代.传媒业出现的新变化使现代出版业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其运作机制日益呈现出文化工业的特点.一大批出版社在市场经济中完成了企业建制和文化转制,从而使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相关,对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尹玲 《出版广角》2019,(13):47-49
我国文化守正创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依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传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编辑出版家的出版活动.在文化守正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版肩负着固本强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出版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因此,当代出版人需要在出版内容、出版传播方式以及出版体制等方面实现出版业的创新性发展,完成出版产业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互鉴,展现大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经典出版市场寻求一条能够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出版之路,实现对经典文化及其价值的传承,承担起出版人的责任,江西教育出版社对经典出版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分析。经典出版,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的著作都是传承而来的。孔子述而不作,其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们把孔子的话记在竹简上,是为《论语》,这叫"传承"。经典出版,其核心价值就是传承经典文化、实现经典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也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但是,长三角地区传媒业发展还存在势大力薄、同质竞争、"割据"和"碎片化"现象,新媒体发展也相对滞后,这需要在宏观政策和管理体制上创新,搭建有利区域传媒业融合互通的平台,也需要传媒业自身积极探索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原彦平 《出版广角》2018,(10):10-13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已被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古籍整理出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础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时代,我们既要全面梳理成绩,总结经验,更要对照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新目标、新任务,用全新的、更加积极的姿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林全 《现代出版》2010,(5):31-33
随着整个传媒业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国际化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更多的则是机遇。因此,需要出版人时刻明晰自己的重任,把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根基打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图书出版造成冲击,图书出版必须从优秀地域文化中挖掘更多的可用资源,不断推动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董炎 《现代出版》2013,(4):48-50
数字媒介给传媒业带来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媒介对于内容的"伴随文本"传播更为重视,更能吸引新生代读者群,但数字出版媒介带来了碎片化、跟风式及浅阅读等阅读消费危机。数字、传统出版媒介应融合发展,数字出版同样应当对于文化有所担当,而传统出版则应融入数字出版媒介的传播能量。  相似文献   

14.
杨军 《编辑之友》2011,(9):17-20
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出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出版产生、发展的源泉和"孵化器",出版是文化风貌的呈现和"风向标"。对于出版的认识,以往我们仅仅将其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而没有将出版作为一种文化本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大学出版伦理主要包括"大学出版的伦理"和"伦理的大学出版"两个伦理向度。根据大学出版和母体大学的逻辑关系,大学出版伦理主要来自于以传承大学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发展使命。剖析当下大学出版伦理困境情况及其致因,有助于在"大出版"的视域下提出创新大学出版伦理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推动大学出版活动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王伟超 《出版广角》2021,(19):68-70
出版业是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出版业自身的出版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科学合理的出版体系,按照"七个一"目标要求,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构建"线上+线下""出版+IP""出版+跨界"的传播渠道矩阵,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多层次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出版行业尽管是一个特殊行业,但因它关系到文化的传承,涉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并处在不断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在这个"跨界融合"方兴未艾的年代里",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出版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是过去许多出版社、出版人所未曾遇到过的.这是新情况,但是新鲜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结合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寻求出版行业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出版业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基本上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并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突破了发展瓶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壮大了实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期刊传媒企业脱颖而出.但面对传媒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国外期刊大鳄跃跃欲试的潜在压力,期刊出版业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利用"十一五"期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发布的期刊统计数据,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出版产业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追溯五年来我国期刊产业的发展轨迹,为准确判断期刊出版产业发展形势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中国出版的发展历程以及出版的文化功能,分别从出版的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较为系统论述了出版在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文章认为,出版功能的发挥铸就了文化自信,出版在文化自信中起到了拱心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对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书写民族文化艺术的新篇章,需要关注数字出版新形态的再媒介化特点,发挥原有媒介形态的传统优势,融合创新形态的特点,确保数字出版作品兼顾文化严肃性与消费活跃性。数字出版的创新发展,需要在设计生产的全流程关注民族符号提取、文艺表达创新、核心受众触达、审美印象引导等四个环节。面向未来,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上,数学出版需要注重发掘阐释性作品等独特类别,推动系统性、专题性的创作工程,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享交流,体现并塑造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对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的传承与弘扬,为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