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画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探讨文化传播效应时,动画特殊的文化影响力就注定成为不能忽视的议题.本文试图以日本动画传播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深入探讨动画"议程设置"效应在提升国家声誉资本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当今国家形象认知的新特点,国家形象塑造的新方法与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动画与儿童文学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动画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是多年儿童文学的积淀,动画革命的背后是诸多儿童文学的革命,欧美、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注重儿童文学故事改编和原创,并成为动画产业发达的关键,同时,动画产业的发达又反哺儿童文学,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文化背包"项目涌现,又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兴盛。如何生产出蕴藏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优秀动画,通过考察儿童文学经典著作《西游记》IP、新媒体时代下动画实验与实用的IP跨界整合、动画的低幼化溯源、动画的校企合作IP生成方式等,提出儿童文学在当下的价值及其对动画创作者和动画产品的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与艺术是我国动画本土化的设计灵感源泉,而现代动画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动画传播传统建筑文化的现状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表现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动画设计的实际要求,探讨了传播传统建筑文化的动画场景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梦蝶  秦文竹 《传媒》2015,(17):72-74
中国动画也曾经历过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国产动画以别具一格的"中国学派"风格享誉中外.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却因种种因素走向式微,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2015年7月热播的3D动画片《大圣归来》,上映单周票房突破3亿元人民币,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被誉为中国动画的华丽回归,似乎让人重新看到中国动漫"逆袭"的曙光.本文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现今国产动画走向式微的原因,并以《大圣归来》为例指出中国动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动画思维是动画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动画艺术教育的中心课题.动画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动画化了的形象思维.如何在动画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或过程中,以“动画化”的特点、“动画化”的方式和“动画化”的目的去思考、构架作品的一切内容和形式,去选择和驾驭一切表现工具和手段,是使作品在表现力上具有动画意蕴和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标准化和肯定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视野中的三个突出特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动画艺术家失去了创新的环境,动画作品失去了与社会间离的活力,动画消费者也不再追求真正的趣味.中国动画艺术繁荣的三个关键要素均遇到了问题,"中国动画学派”也随之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视产品化"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纪录片的创作风格也日益多样化。动画作为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视听手法,能否介入以真实性为本质属性的纪录片值得探讨。动画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对于言说纪录片的真实属性而言是一定意义上"解构—颠覆—重构"的过程。在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动画纪录片的动画表现形式只是视听语言的一种手段,不会触及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马媛媛 《传媒》2016,(9):78-80
近两年来,国产动画出现了《大圣归来》《小门神》等风格鲜明的原创作品,不过这些动画在对民族特色的追求方面仍存在种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画风中渐失中国韵味,故事内容缺少中国元素,文化表达能力方面缺乏现代视角等方面。本文通过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中国动画应坚持走民族特色的动漫之路、建立有效的民族原创动漫激励机制,并在动画专业教育中增加民族文化比重。  相似文献   

9.
3D动画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体现出文化帝国主义的基本逻辑,它揭橥了美国动画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过程,3D动画全球化表征着美国消费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全球性扩张;3D动画的全球化逻辑就是现代性的逻辑,是一种对秩序与普适统一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动画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动画的生产,而且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和更多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生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动画。  相似文献   

11.
从日美风格看中国动画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小茹 《视听界》2005,(1):37-40
作者针对美日动画占据国内动画市场,国产动画亟待振兴的现状,通过日美动画风格的比较分析,试图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找到一条适合的出路,那就是国际化创作观念与表现形式 民族化精神内核的中国式道路。民族化是中国特色,是个性;国际化是理解的桥梁,是中介,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全球化下国产动画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动画片最早的国家之一.从1918年美国动画片传入中国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动画产业.早期的中国动画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1941年,作为我国动画开山鼻祖的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受到了热烈欢迎.建国以后,中国连续制作了多部有世界声誉的动画片,如借鉴京剧元素的<大闹天宫>,融入中国水墨画的<小蝌蚪找妈妈>,加入中国皮影、剪纸艺术的<猪八戒吃西瓜>等,这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并开创了动画界的"中国学派".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格局之下,中国的动画业被逐渐边缘化,这也是中国软实力相对低迷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动画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系统解析,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和实体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振兴动画创意产业的正确理念,也由此把美、日等国发展动画产业、构建文化、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经验概括为"主题公园"和"衍生品"两种模式,同时,结合首都动画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模式选择建议及选择模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琨 《大观周刊》2012,(19):14-14
水墨动画以其优美的画面效果,如诗如梦般的意境表现,向全世界传递着东方文化深厚的哲学内涵已经独有的审美体验,丰富着动画设计的艺术语言。传统水墨元素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牢牢地扎根在国人心中。在了解水墨动画历史的前提下,研究新时期水墨动画具有的特色,还有水墨动画对于整个动画的发展的意义和新时期水墨动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众多的中国本土动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视觉形象风格杂糅不成体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本土动画的品牌建立和传播,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仍是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审美语言、艺术表现等视觉符号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们亟待以本土文化为本源,重塑本土艺术视觉语言的审美意义,从民族文化长河里寻找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视觉符号,并以一种文化战略的眼光去拓展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16.
国产动画形象的恶趣味体现在创作、文化、受众等多个细分层面,主要是究其产生根源、探查恶趣味文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制约因素和文化价值,以部分典型国产动画角色为例证,具体从媒介层面和市场角度分析该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马晓娜 《传媒》2018,(12):88-90
以特定区域的文化考察为影视动画文化风格研究提供一个合理可信的背景要比孤立地考虑影视动画文化风格有更大的优越性.不同区域文化给予动画以不同文化底色,形成了不同区域动画鲜明独立的文化风格.区域文化中内部文化精神与外在物质形态二者共同影响影视动画创作,内在文化精神决定动画影片的文化风格,同时,需要借助文化的具体物质形态作为物质媒介或传达途径来实现风格的可见.对区域文化与影视动画文化风格的关系研究对中国影视动画创作的文化建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何纯  戴晓杰  范苗苗 《传媒》2015,(5):61-63
网络动画融合了科技、艺术、思想等方面,已成为视觉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独具特色的创意构想、自由建构的虚拟情境和非线性交互的叙事逻辑调动儿童视觉、听觉系统,赋予他们最直接的审美感受,深受儿童受众的青睐.对儿童而言,网络动画具有强大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智、示范等文化价值,因此,要努力挖掘其文化品质和文化意义,进一步提升网络动画对儿童文化生活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动画综述张正楠动画常给人一种魅力,主要是它能使人看到一些客观不存在的或做不到的东西。如过去的白雪公主受到了各种年纪人的喜爱,但那时的动画是二维的,而且帧间的变化较大,所以是卡通式的,给人的印象就是真实感不够。计算机出现后,在60年代就有人想把它...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各地的动画作品中,欧洲独立动画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希望通过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粗浅分析尝试找到现代艺术对其的影响。从而为以后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