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语文味?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巢宗琪先生作了注解:"‘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2006年第五期《内蒙古教育》发表的《语文课改的六大追问》(下文简称《追问》)一文,提出了当前语文课改中容易发生误解的几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愿献诸同仁并与辛德才先生交流。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能分开吗?按照《追问》所言,现实的语文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好统一的问题,并且“工具说”和“人文说”的争论还在继续,因而强调“不能不引起重视”。而笔者以为,全面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师教好语文课程的前提,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绝不等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特点,原本就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这节课‘语文味儿’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儿’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听完课后,"语文味儿"这个词经常被广大教师和专家所提及。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儿"呢?笔者觉得,语文味是近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按照程少堂先生的说法,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  相似文献   

6.
<正>《内蒙古教育》2015年第2期刊发了韩中凌老师的文章《语文课该不该管"亲妈后妈"?》,第4期又刊发了刘桂海老师的文章《工具的"马"跑快了,人文的"车"自不会落下》。刘桂海老师对韩中凌老师的文章概括基本准确。"文章是围绕石皇冠老师的一节听读示范课《小蝌蚪找妈妈》展开的关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思辨。全文站在"人文性价值"的角度,基本上是以否定的态度述评石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的。"而刘桂海老师的文章力举"工具性"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普职融通"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更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导致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因此,教学《故都的秋》时,尝试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以及一些重点语句,使其充分感受"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换句话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13.
徐秀英 《辅导员》2012,(9):24-25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真正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升华,即所谓"文以载道";只有工具性的语文,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只有人文性的语文,也好像虚幻飘渺的空中楼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行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学语文应姓"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应积极落实"三维目标",让我们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调出"美味、童趣味与和谐味"。一、美味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体”中孕育成长。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总是顾此失彼,难以兼容并蓄。在语文教学的快车上,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对孪生兄弟总是在偶一回头时擦肩而过,难怪崔峦先生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看这样两个教学案例———犤案例一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的教学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节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几句话是什么关系?2…  相似文献   

17.
<正>《内蒙古教育》2015年第2期刊发了韩中凌老师的《语文课该不该管"亲妈后妈"?》,文章是围绕石皇冠老师的一节听读示范课《小蝌蚪找妈妈》展开的关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思辨。全文站在"人文性价值"的角度,基本上是以否定的态度述评石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的,韩中凌老师对石皇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诊断,我个人认为"把脉不准"。韩中凌老师在文章中引述了石皇冠老师之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朗读,至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面临很多困惑,择其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很多考生失利的情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相关问题,真正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尽可能明确语文教学的走向。《师说》云:"人非生而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更加突出了语文的功能和人文教育价值,要求教师根据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言规则。而"语文味"的提出,正好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精心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表达,努力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让语文课更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芳芳 《教育》2014,(6):36
正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传承着文化和思想,是一门有灵性的艺术。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因此,笔者理解为,"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有了这个味道,你的语文课才美。听你的语文课如同在品尝一道佳肴,品一杯美酒。因为你的课堂浓缩了语文的精华,让人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