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流氓出身的杜月笙,向来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平民百姓谈虎色变,听见他的名字都要哆嗦一下。但杜月笙于四—二事变后,果断抛弃打打杀杀的行为,挥别惊心动魄的传奇,远离前呼后拥的排场。交友,谈笑无白丁,往来有鸿儒,作派,长衫加马褂,一派斯文扮相,亮相,多在慈善公益场所,仿佛大善人。即使在那些自视甚高的军政要人、文人墨客眼里,与杜月笙交往也是与有荣焉。抗战结束后,杜月笙从重庆衣锦还乡,回到上海,要不是蒋介石阻挠,他就坐上上海市参议长的宝座了。杜月笙自己也得意洋洋地说:"我原来是强盗扮的书生,所以人家都怕我,现在是曲蟮修成了龙,在社会上有些地位了。"以笔者之见,杜月笙涉足银行界,结交银行家,甚而成为上海金融界的领袖人物,无疑是他转型成功的突破口。通过开办银行,进军金融界,杜月笙洗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蒋介石早年曾混迹于上海滩,与黄金荣、杜月笙等帮会头面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他20岁(1907年)那年,就由沪军都督陈其美介绍加入青帮组织。同年,仍由陈介绍加入了孙文创建的同盟会。从此,蒋介石走上了他投机革命的政治生涯。 1927年,蒋介石当上了北伐军的总司令,耀武扬威进入上海。“4·12”反革命政变后,将迫于强烈的舆论压力和国民党内部矛盾,不得不作出“引退”的策略。尽管如此,蒋介石昔日的那帮下至江湖旧友、上至闻人大亨仍以蒋在军政界的显赫地位引以为荣,甘愿鞍前马后为其效力。然而在蒋宋联姻期间,发生的杜月笙“劫持”宋美龄一事却  相似文献   

3.
一、杜月笙的公馆当年,杜月笙在上海有两所公馆,一所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另一所在杜美路(今东湖路70号)。华格臬路公馆的地皮是黄金荣送给杜月笙的。社发迹后,在这块地皮上建筑了两幢房屋,都是一式两进三间楼房,前一进是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后一进是西式三层楼房,最后一排为四层楼房,作为辅助用房。东面一幢杜月签送给张啸林居住,西面一幢杜月签自用。社将前面中式楼房楼下三间打通改为大厅,中央上方有一大匾书有“余庆堂”,此乃社氏党名,中间挂有巨幅中堂,两边为郑孝前所书楹联,红木长桌上摆有福、禄、寿三星瓷器像…  相似文献   

4.
吕春 《湖北档案》2009,(11):46-47
1949年4月27日夜里.杜月笙黯然神伤的独包一艘荷兰轮船“宝树号”,携妻妾、子女、朋友和随从数十人,逃离上海去了香港。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地方协会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上海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的资产阶级团体,“虽不领衔,但其势力则远在领衔的市商会之上,因为地方协会的会员,包括各界各业的上层领袖人物,其主张带有相当代表性”。①30年代前期,在会长史量才的领导参与下,地方协会积极介入地方事务,对国民党政权的内战独裁政策进行了激烈地抨击与质疑,表现出了鲜明的民主进步倾向。②1934年11月,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不久,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青帮头目杜月笙当上上海市地方协会的会长。本试就1934年后杜月笙领导参与上海市地方协会开展的主要活动进行论述,进而对杜月笙、资产阶级与国民党政府三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老上海,说一个人会“做人家”,是赞赏他“节俭、会过日子”,换成当下的说法就是聪明消费.花小钱享受精致生活,这一直是老派上海人引以为傲的生活技巧.上海曾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近代城市制度的发祥地.但上海入口稠密,生存空问拥挤、狭窄,也造就了他们精打细算、讲实惠、会做人家的特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市民文化.  相似文献   

7.
吕春 《档案天地》2009,(11):39-42
杜月笙(1888年8月21日-1951年8月16日),原名月生,后因国学大师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典故出自“周礼太司乐疏”: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近代中国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以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被丑化了的杜月笙,笔者通过大量文史资料,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邀请他加入“思想者文丛”,他本来也想加盟的,后来,发现这套书中有他不喜欢的某人,他说不想与“精神不洁”的人为伍,就拒绝了。现在出书难,书能出版也就阿弥陀佛了,况且,每一本书也是各负其责、自说自话的,谁会考虑那么多呢?可见,林贤治有“洁癖”。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以青帮为代表的黑社会势力无所不在,作为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个人势力急剧膨胀,逐渐位列上海滩三大亨之首,成为国共两党各自争取的对象,而杜月笙却一直表现出两面皆不得罪的态度。但是,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逐渐破裂,杜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一位农民朋友愁肠百结地找到记者,说是今年养螃蟹亏了。“报纸、电视上都说养蟹能赚钱,怎么轮到我就不行了呢?”他显得有些后悔不迭。 今年的蟹价不像往年那样“横行霸道”了,这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养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了。这里虽然有农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一些媒体不适当的报道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媒体上有不少关于农民发家致富的报道,这些报道对农民从事种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报道往往忽视了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对风险的充分估计。鸡牛猪羊、梨桃蒜姜,什么赚钱记者就写什么,一些农民也就“一窝蜂”挤上“独木桥”,人家养狐狸我也养,人家栽果  相似文献   

11.
《档案与史学》2001,(5):12-16
本辑史料选自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档案。主要是 1 94 2年杜月笙在四川 (一度赴陕甘 ) ,以及 1 94 6年至 1 94 7年在上海香港两地 ,与钱新之的来往函电。内容比较广泛 ,甚能佐证杜、钱两人的密切关系 ,如吴蕴斋入狱后 ,杜钱两人均极力营助 ,并可与本刊公布之周作民日记参看。其他如杜月笙、钱新之之身体状况、心态等也有所涉及 ,于杜月笙、钱新之的研究 ,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兹予公布。档号 Q55- 2 - 5、1 1、4 2。由张爱平、宫瑞华、张劲选编整理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一位农民朋友愁肠百结地找到记者,说是今年养螃蟹亏了。“报纸电视上都说养蟹能赚钱,怎么轮到我就不行了呢?”他显得有些后悔不迭。  相似文献   

13.
1934年底,江淮流域及华北发生大面积旱灾,计11省263个县,赤地满目,饥民载道,逃难来上海者不计其数。旧中国无年无灾,无灾不烈,对于热衷“慈善’库业的孔祥熙、杜月笙等人来说,自然亦是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声望的好机会。于是成立“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振会”,由孔祥熙等人分任正副会长,杜月星出任非他莫属的筹募组组长,进行筹款赈灾活动,这组档案史料反映他们借“义振会”名义向上海各银行募款的经过,数目并不大,但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奥妙之处,很有意思。就是通过这种手段,他们共筹措到200万元赈款,既解了灾区的燃眉之急,更为…  相似文献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的第一项要求,也是孔子一生治学中最深刻的一种体会。一个人如果好读书,又能时时刻刻地温习和钻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乐趣。不侍说,谁能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谁就会有不可估量的丰收。“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书籍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5.
评论要以理服人,自然须运用逻辑力量,充分说理。但若写成冷冰冰、干巴巴的说教,没一点感情,其说服力也会大减。有些评论也说得有理,却不能令人感动,就因为只是晓之以理,而没有动之以情。中国古今思想家、文学家,都很重视评论的感情色彩,重视文章的感情因素的作用。毛泽东说:政论应该像政论,但并不排斥抒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繁彩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他把情与理视为文章的经纬,概括了传统文论的一条重要经验。梁启超的政论,在近代史上所以能风靡一时,与其感情充沛有关。他说,他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投稿派”     
叶圣陶老先生说自己是个“投稿派”,他不轻易答应编辑的约稿,有了合适的稿件却会主动给你送上门来。有次我随丁景唐先生一起,专程到他府上拜访,请他就三十年代的新文学写篇东西,他连连拱手说“不行,不行”。我们再三恳请,他还是婉言推辞:“我可以考虑考虑,但不能接受约稿。”直到送我们出门时,叶老还风趣地说:“我可是一个铜板也不欠呵!要是答应下  相似文献   

17.
时下,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在回答通讯员有关稿件的处理意见时,常常不经意间来一句:“只要肯拿钱,稿子就好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一些老编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掸:“只要稿子质量好,没问题!”这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只要质量好”,编辑就可以作积极的有力度的处理。这是报刊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把报纸办好,编辑总是千方百计地求好稿,对能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格外青睐,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写封信,或约稿,或找报道线索。那时,如果有人用钱来吊编辑的胃口,会令编辑大发雷霆!然而,近儿年,一些编辑…  相似文献   

18.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9.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出版界是个什么样的行业?应不应当成为和许多别的行业一样的行业?鲁迅指出当时“上海的出版界糟极了……大印吊膀子的小说赚钱……上海到处是商人气……”马克思也说过:“作家当然必须赚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出版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不要成为一个行业。”“行业”,即各行各业的“行业”,即今日的“企业”。当时译作“行业”是因为当时词汇分工尚欠明确。今天,出版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业”呢?应当说是明确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