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上,主编吕怡然先生撰有一篇短小的“主编琐话”:《传播:交流与沟通》。在文章中,吕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本着学术的严谨态度,避免断章取义,笔者首先将吕先生提出该观点的那一整段文字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上,主编吕怡然先生撰有一篇短小的“主编琐话”:《传播:交流与沟通》。在文章中,吕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本着学术的严谨态度,避免断章取义,笔者首先将吕先生提出该观点的那一整段文字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3.
传播:交流与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不久 ,中国和美国主流媒体的一些同行们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学术讨论 ,主题是“中美传媒在相互‘妖魔化’吗”。本期的一篇特稿摘发了这个座谈会的发言 ,从两国专家学者的唇枪舌剑中 ,我们读到的是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新闻理念 ,同时还有相互沟通、了解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新闻传播的的从业人员自身岂不更应该增进交流 ,多多沟通 ?WTO之海的浪涛拍岸 ,正撞击着中国的大门。不久的未来 ,当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时 ,我们的新闻传媒该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 ,国内同行已有颇多著述 ,本刊也陆续发…  相似文献   

4.
赵金 《青年记者》2017,(15):11-14
2009年,在贾鹤鹏先生主编的《科学新闻》杂志改版后,笔者曾就“记者,离科学有多远”的话题与他进行过观点的交流.8年过去了,国内的科学新闻、科学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贾鹤鹏先生在美国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深造也已经有7年的时间.本期《青年记者》“科学传播创新”的选题,让我们有机会在大洋两岸进行一次隔空对话,接着聊聊科学新闻和科学传播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01年岁末《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召开座谈会,探讨如何进一步办好、用好本刊。 有时代感 具实用性 深受欢迎 吕国庆主编首先介绍了《新闻与写作》的情况:《新闻与写作》是研究新闻业务,传播写作知识的杂志.多年来,《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本市和全国获奖,2001年又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001年《新闻与写作 》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新闻与写作》的办刊宗旨是:联系实际,研究理论,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加强指导性、知识性、可读…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朱立教授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聘为客座教授,此后他每年都将定期到暨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朱立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及研究,曾任《传播学报》(香港)、《新闻季刊》(台湾)、《亚洲传播学刊》(香港)的主编及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在海内外传播界享有声誉。受聘之日,朱教授在暨南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题为《形象与传媒》。现将其演讲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读者借此对香港传播学者的观点有所了解,同时我们也期待深港传播学界的更广泛交流,以期推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是富有动感的一项工作。单向制动的新闻,显然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双向互动的新闻才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增强报纸新闻的互动性,是新闻概念题中应有之义。所谓新闻互动,顾名思义应该是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满足与促进。纵观中外新闻学,对新闻定义时,莫不将编者、读者作为传播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予以确认,一盼一给,一传一受,双边互边,缺一不可。 计划经济时代,报纸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单向制动”多,“双向制动”少。一言概之即是“我发布你接受”。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8.
周亭 《当代传播》2001,(4):21-23
2000年3月,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方汉奇先生的著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这本书收录了方先生21篇学术文章,是他从有关中国新闻史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版块:第一,中国古代报纸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中,方先生提出的观点“《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二,中国近代传播思想、报纸和报人。包括对《京话日报》和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的个案研究以及对章太炎、邵飘萍、成舍我、鲁迅等新闻史…  相似文献   

9.
刘枫 《青年记者》2017,(27):101-102
2013年6月,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这是历史上我国首次两部委全力推进新闻单位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联系和交往的重大政策.《意见》规定自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教育部、中宣部分别从新闻单位和高校各选聘500名优秀从业人员相互交流,形成“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千人计划”,目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这同时,各地政府部门和高校也以不同的形式推动高校新闻院系和媒体间的挂职锻炼交流.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朱立教授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聘为客座教授,此后他每年都将定期到暨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朱立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及研究,曾任《传播学报》(香港)、《新闻季刊》(台湾)、《亚洲传播学刊》(香港)的主编及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在海内外传播界享有声誉。受聘之日,朱教授在暨南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题为《形象与传媒》。现将其演讲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读者借此对香港传播学者的观点有所了解,同时我们也期待深港传播学界的更广泛交流,以期推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郁崆 《新闻记者》2004,(3):43-43
新闻论文集《新闻改革与创新》近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文汇报高级记者吴培恭撰写的新闻传播理论文章选集,分为新闻理论探索篇、多类报道采写篇、新闻采访写作篇三部分,探讨了服务报道的崛起、新闻传播的双向性、晚报现象、人物典型宣传的新突破、参与性报道、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有价值的观点。■(郁崆)《新闻改革与创新》出版@郁崆  相似文献   

12.
“亲和力”这一表述方式的提出,是基于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它在传播过程中本身所应具有的人际关系效应,即:可亲、可信、不生硬,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像朋友一样能找到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共同点,使传播内容更易于被领会和按受,这与我们所追求的宣竹效果和传播目的是一致的。现在有些日外电视同行提出了“电视新闻的娱乐性”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力图使电视新闻更加通俗和亲切。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使常规的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更具“亲和力”。记者应该成为“观众的眼睛”记者无论是报道时政新闻,还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都应该自觉地意识到…  相似文献   

13.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14.
我们是云南省景洪市国营东风农场十四分场六队的业余报道员。自1990年以来,就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能为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指点迷津,是我们写作的良师益友:她介绍新闻作品的采、编,评析稿件的优劣,传播新闻业务知识,成为我们的好老师。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自费订阅《新闻与写作》,在她的帮助下,我们采写的新闻报道已被各类报刊、电台采用150多篇,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取得这些成绩与《新闻与写作》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为此,在2002年的报刊征订工作中,我毫不犹豫地首先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曾是我国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今年初,郑保卫同志在一篇题为《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见《新闻知识》1991年第1期)文章中这么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交叉论”呢?保卫同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闻与宣传既不是完全等同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与‘纯宣传’,又有相交叉结  相似文献   

16.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顺铭 《新闻实践》2006,(12):62-6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收录了40多篇论文,大致分为四组,即“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以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论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8.
6月15日至17日,“新世纪首届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济济一堂。大会共收到《新闻策划》、《新闻传播的策划与报道》两本专著和十五篇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赵振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分别作了《再论“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和《新闻传播策划理论体系与教学实践》的主题报告。与会者就新闻策划的有关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探讨。与会代表强调,在学术探讨过程中,不要急于下定义。由于新闻策划的内涵、外延不够周…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蔡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深度开发”近期结项,其研究成果《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项研究成果是蔡雯在其博士论文《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成为我同新闻传播界第一篇获得“全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杂志自今年第4期开辟有关“新闻文体要不要创新”的讨论以来,先后发表了宗春启先生的《新闻文体:迫切的问题是规范》(以下简称“宗文”)以及许向东先生的《新闻文体:不断创变的新闻报道样式》(以下简称“许文”)两篇文毒,分别论述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