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英国大学具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英国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本文首先介绍了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几个层次,然后概括出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英国大学内部治理对我国大学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新公共管理”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促使大学进行市场化治理。《贾纳特报告》、《迪尔英报告》以及《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反映了政府在大学内部推崇建立类似企业的市场化行政管理结构的基本历程。英国大学“多中心参与”、“行政权力去中心化”以及实行问责制的治理模式,也给我国大学治理带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学治理的权力结构为标准,分析了英国大学董事会制度从牛桥模式、92前模式到92后模式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并揭示了不同模式中董事会内部的组成和相应的功能,以此揭示以董事会为权力核心的大学治理变革所起的作用.我国的大学治理可以借鉴英国董事会制度的有益经验,提高大学的治理水平,实现从多种决策力量的动态制衡到决策多元的变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治理的法治化、效率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香港地区大学治理模式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形成的特殊产物,其主要法理根据是:源于内部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之理念,来自外在的继承英国大学治理模式之传统和获得国家的宪法之认可。当前,香港地区大学治理存在两大法理冲突:在治理主体层面,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与国家行政力量缺位的矛盾;在治理方式层面,法治精神彰显与宪法治理疲软的矛盾。对此,需要在"一国两制"大前提下厘清大学内外部治理两个维度的法理根据,以实现政府"创造性介入"和修订新"大学条例"为进路,推进香港地区大学治理之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5.
英国高等教育以卓越的教育质量著称,多元化与标准化结合的内部治理促进了大学的高水平发展,保证了大学内部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从横向看,英国大学内部治理主要包含了牛桥模式、苏格兰大学模式、城市大学模式和92后大学模式;从纵向看,统一的内部治理指南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大学理事会、参议会和学术委员会提供了具体指导。英国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的特征和经验,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部治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我国大学制度的改革,其中,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是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大学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英国大学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我国有因国情原因,不适宜盲目搬抄国外经验,但通过对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仍可以发现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开展相应探索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7.
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组织形态的变迁所决定的。大学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组织形态随之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变革为学术组织、科层组织、政治组织与企业化组织并存的组织形态,大学治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术治理、官僚治理到共同治理、企业化治理。大学组织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未改变大学组织的自治性质,改变的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形态与方式,"谁在治"、"治什么"、"如何治"发生着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治理的引进,需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走本土化创新的道路。结构性因素是影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因素,是构建大学治理"中国模式"的逻辑主线。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受三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影响,即权力结构、组织结构与价值结构。在实践中,权力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我国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策略。大学内部权力有效运作依赖于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大学"内部人"以及组织行为的互动与共识,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价值是大学治理"本土化"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9.
<正>英国政府介入大学科研活动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英国大学的科研活动总体上处于自发和自由的状态之中.最初是大学学者自发的科学研究活动,其后是大学自身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但始终未能见到英国政府的身影.直到20世纪,特别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大学的科研活动才进入了政府资助下的迅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谢冉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2):6-9,31
《后现代大学来临?》是英国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英国大学身份及其存在合理性进行探讨的一本论文集。通过分析、梳理书中学者们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理论,发现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理论和书中学者们均强调现代大学应该重新审视技术兴趣在大学中的地位,通过强调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的培养来对自身身份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仅仅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并不能实现大学的有效治理。大学内部的人际关系、中高层行政人员的领导力,对于大学能否实现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我国大学要真正实现有效治理,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用一种系统的眼光审视存在的问题,既要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又要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In 1997 a new governance a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was introduced at Dutch universities. The aims were to realise integrated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executives at the central (executive board) and faculty (dean) levels, to introduce a Supervisory Board at the institution’s central level, and to increase the leeway for universities to design its own governance structure.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the governance act and focuses on student and staff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on the actual appraisal of different actors within the universities (leaders, managers, staff, students)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ir university. The empirical data reveal a mixed picture regarding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but overall—in contrast with many critical reviews of NPM in higher education—there seems to be considerable endorsement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指出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理性选择本应是"三边治理"的规制结构,文章基于X学院的治理结构变迁个案剖析,指出多数民办高校实际上选择了"双方规制型"治理结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未能形成,进而分析内部治理结构失衡带来的学校经营交易成本激增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治理模式。文章阐述了加拿大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分析了阿尔伯塔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愿景、行政运行、大学文化、信息技术、国际合作等治理模式,并结合当前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特点,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focus in this article is not on the state‐university relationship itself but,
  • (a) on the contribution which the way in which the university is governed makes to the political socialisation of its members to the values of a liberal democracy, and

  • (b) on the extent, if at all, to which that contribution has been eroded in recent years in Britain and West Germany.

  • It is assumed that universities are agencies of political socialisation and that because they educate future elites they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ones. The further assumption is made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university's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ch political socialisation.

  • The main changes in the governing arrangements of West German universities, introduced over the last 15 years, as part of university reform, and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brought about in more recent years by financial retrenchment, are briefly investigated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university as an agency of libe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socialisation suggested.

  • Two main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First, that no lasting structural change has so far been done to university autonomy in Britain, despite clear threats to that autonomy, or to the capacity of the universities in Britain to act as effective agencies of political socialisation in a liberal democracy. Secondly, the historical ambivalenc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between academic freedom à l'allemande and regulation by the state remains, despite some changes, essentially intact and inhibits the West German university's value as an agency of liberal‐democratic political socialisation.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学生可通过协商民主机制,将自身的诉求与大学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管理者的目标平衡与融合,通过制度性渠道与程序参与大学治理,实现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我国大学与学生关系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权利,构成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法理基础。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有利于增强大学相关决定的正当性以及被接受性,提高治理效能,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客观限度,大学应根据事务性质、学生参与能力、参与意愿等因素,确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方法和范围程度。  相似文献   

18.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建的第一所公立大学以来,日本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完善。通过对两所颇具代表性的日本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案例剖析,从中归纳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双会共同治理,代表校内利益的单边治理,"校——学院或学部"双层级治理,学术与行政双轨并行治理,通过特定人员或各类委员会进行治理协调等。  相似文献   

19.
近四十多年来,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广泛的社会变革中保持世界一 流,牛津深入反思了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学术卓越”和“民主自治”,并 对治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2004-2006年的牛津治理改革大讨论是 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学术与行政权力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牛津的改革努力激 励着世界的其他大学反思自身的办学之道,反思大学的本质和未来。本文系统 分析了这场改革的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为对标“双一流”建设而实施的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本土方案”,对其进行政策效应评估能够客观反映地方高等教育治理成效。本研究通过收集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多时点DID模型评估了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域内高校的学科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活力均得到显著提高,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同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分析显示,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了更强的政策效应,“马太效应”持续加剧。在后续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安排中,学科建设应注重“慢变量、长赛道”,既需立足国际前沿,还需回应本土需求,通过政策兜底、扶持“无用之用”学科,保持学科多样性;师资队伍建设需为新生代力量留有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