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传统的“阿Q农民”说提出不同的看法;阿Q是一个由市民阶级制造的零工的典型.文章认为:从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看,鲁迅无意于把阿Q塑造农民的典型;把阿Q作为国人魂灵的典型还是作为农民的典型来写很不相同,鲁迅是把阿Q作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塑造的;从性格和心理看,阿Q缺乏农民的心理素质;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思想性格看,阿Q应是市民阶级制造的一个无财产、不属于任何公认等级的村镇中的零工.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的阿Q,显然是集国民性弱点之大成的不朽艺术典型。因为在阿Q精神(主要指阿Q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中,就包含了鲁迅心目中的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主一奴根性、马马虎虎等等国民性的主要弱点。鲁迅就说过,他所以创造阿Q这一艺术典型,就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即“沉默的国民的魂灵”。①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鲁迅在创造阿Q形象中成功地选择了创作主体,并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鲁迅选择阿Q作为传主,主要是借阿Q的“躯壳”,来塑造他的“国民魂灵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阿Q正传》的评论可谓多矣。但谈论得最多而又众说纷纭的,是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问题,以及阿Q的精神负担与革命问题。本文想从阿Q这一形象本身出发,并严格顾及鲁迅当时思想实际,谈谈个人关于这几方面的认识。一、鲁迅为什么写阿Q这个典型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搞清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一九二一年《阿Q正传》发表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谁护短、“犯忌”,或是  相似文献   

6.
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阿Q正传》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尚无人超越。恩格斯在给马哈克纳斯的信中,谈到最充分的现实主义要求时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阿Q正传》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鲁迅从现实生活中严格地选择与提炼出足以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的真实细节,而且还在于最大成功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流浪雇农阿Q的典型性格。阿Q这个典型的审美价值在于;他既是独有的“这一个”,又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阿Q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特质,具有特定阶级地位的特质,还具有时代伦理道德、社会心理以及整个精神文明的特质,也就是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质。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杰出的典型。这里,我只就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性格的同时,怎样独具匠心地再现了阿Q所生活的典型环境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最惹人感触的是事物的形态、色彩,高明的作家往往会借助字形来惟妙惟肖地描摹事物的形态、色彩。如曾有一位小说家问鲁迅为什么给自己作品的人物取一个外国名字呢?取外国名字为什么不取“阿S”、“阿 W”,而偏要取“阿 Q”呢?鲁迅回答说:“阿 Q 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不就是他的形象吗?”作者用漫画手法,以‘Q’字形来描摹人物,这就是典型的“字形描摹”。  相似文献   

9.
鲁迅创造的人物阿Q,是一个不朽的典型,研究这个典型,不但具有它本身的意义,而且具有研究文艺理论中典型问题的意义。但是要想明确阿Q的典型意义,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一典型的社会根源,这也是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阿Q正传》时必须向学生阐述清楚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文学研究工作者对于阿Q性格的社会根源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对形成阿Q性格的社会根源作一简要阐述,望专家、同行给以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作为鲁迅笔下的一个成功典型,“阿Q”的言行举止颇受瞩目,名字也不例外。关于其“Q”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在当时就有人以为这篇文章是《晨报》主笔蒲伯英写来讽刺胡适的,因为《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开心话”栏目发表时作者署名为“巴人”,“巴”字难免让人联想到四川,而蒲伯英正好是四川人,且“胡适有一个笔名是‘QV’,称胡适为‘阿Q’,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翁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14.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德国诗人拜伦的评价 ,他说拜伦“重独立而爱自由 ,苟奴隶立其前 ,必哀其悲而疾视 ,哀悲所以哀其不幸 ,疾视所以怒其不争……”意思是说 ,拜伦珍视独立 ,热爱自由 ,假使有奴隶站在他面前 ,他总是心中悲伤而又怒目而视。这本是拜伦对奴隶的态度 ,有人便将此说法移植到鲁迅对阿Q的头上。对于“不幸” ,大家没有争议 ,但对阿Q的“不争” ,尽管大多数学者都持赞同态度 ,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譬如 ,阿Q被抓进大牢 ,别人问其进来的原因 ,阿Q爽利地答道 :“因为我想造反 !”这是阿Q的肺腑之…  相似文献   

15.
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作的《阿Q正传》,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举世公认的不朽典型。然而,公认不朽,却又争论不休: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从小说问世的第一天起,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大概,一说是思想的典型,即是以“精神胜利法”为其特征的“集中了各种社会阶层的,特是别新旧士大  相似文献   

16.
1981年12月初,陈涌同志在巴黎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报告会上宣读的《<阿Q正传>引起的争论》一文中,概括了有关阿Q的主要争论,其中一个,便是“如何评价阿Q对革命的态度问题”,并指出“这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着意见分歧的问题。”这种分歧,至今仍未统一,所以,我这里也想来谈点关于阿Q革命问题的意见。关于阿Q的革命问题,还在鲁迅在世的时候,郑振铎先生就曾提出过怀疑,他说:  相似文献   

17.
自《阿Q正传》问世至今,对阿Q这一形象众说纷纭,正如发表之初,鲁迅本人看了诸多评论后,在1926年给友人的信中说“颇感无聊和隔膜”,可见很多见地并未直击其要害。当代著名学者王学泰指出,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民,这才是准确把握阿Q形象的一把钥匙。一、阿Q典型的游民身份何为游民?王学泰是这样描述的: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游”。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可以和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典型相媲美的不朽形象——阿Q。阿Q是一个落后而尚未觉悟的农民,他的基本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19.
我看这“Q”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被选人高中课本第五册(节选)。在谈到鲁迅先生为什么给故事的主人公阿Q取名“Q”的时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一书,从众多的说法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关于“Q”的不同解释。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先生在他的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的典型性格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成为全国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镜子,启发自己同剥削阶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个重要武器.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不少看法.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实质,但总未能作较全面的概括.本文想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