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言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言论的成熟形式。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展开,通过言论版彰显报纸个性,以观点平台争取读者,近年来也成为我国报纸发展的新趋势,形式不一的言论版、时评版纷纷涌现。当然,目前我国多数读者还没有养成关注报纸言论的习惯。因此,尚属新生代的时评版如何吸引读者眼球,培养关注本报言论的忠实读者,是报纸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时评,作为新闻品类中的阳春白雪。向来被人们看作一份报纸的高端产品。时评版是现代报纸加强言论建设的一种成熟形式。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通过时评版拓展报道深度,彰显报纸个性的做法被越来越多国内报纸采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2006,(9):42-42
《新闻探索》2006年第2期发表宋志标的文章《论报纸时评版的失态与平衡》。 文章说,在热闹的时评和时评版背后,已滋生出不少隐患,可把它们统称为报纸时评版的失态。主要表现:一是噪音。在表达意见和“发音“方面,报纸应当拥有自己的主旋律,当然,这和报纸提倡多样化的声音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4.
《新闻导刊》2006,(5):35-35
在热闹的时评和时评版背后.已滋生出不少隐患,可把它们统称为报纸时评版的失态。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时评,不只是媒体的一个产品,更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焦点、扩大影响力的重点,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着力点。越来越多的报纸开设了时评版,有的已做到一天一个版。为做好时评版,《厦门日报》的做法是通过接"地气"、通"民气"的本土化、草根化操作来旺"人气",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2003年以来。在激烈的中国报业竞争中出现了争设时评版的现象,而且有逐步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的趋势。一些报纸的实践也已证明,时评版是报纸在同质化竞争中谋求突破和冲出重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都市类报纸出现"时评热"。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时评如何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亟需研究的新问题。钱江晚报对言论一直很重视。以前的言论专栏《闻涛集》,经常针对社会问题及时发表评论,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影响。随着读者对言论作品关注度的提高,钱江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9.
刘文斯 《新闻窗》2009,(2):81-82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在版面中起着主导作用。《燕赵都市报》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能跻身于大报的行列,其成功之处取决于它时评的鲜明特色。面对诸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人们想要听到权威的观点,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造就了中国报纸时评的繁荣和发展。在报纸张扬个性,争夺读者眼球的时代,《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成功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佳宁 《青年记者》2004,(10):55-55
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时事评论的分量、影响也因之而不同,这在各地报纸纷纷开设的时评版上已得到应证。当下报纸时评面临的问题是,从宏观层面看:一是喉舌内涵不准,因某些方面走偏而影响自身的权威性;二是降格以求。一些报纸以市井消息作为评论“卖点”。结果既不可能离开党报的基本属性全然市民化,又不能在主流意识中创新建立新的关注点,一旦读者不能从这类报纸中看到法律、正义、道德文明对社会新奇现象的甄别,便对报纸本身的主流价值出现认同缺损。再从中、微观层面看,众多报纸的时评版面“大路货”较多,立论雷同,鲜有个性。一些报纸曾经试图通过开办时评版,为公众提供话语平台,但结果事与愿违。而以部分京粤报纸为例考量当下的时评态势,笔  相似文献   

11.
时评版也即言论版,与报纸的评论栏目一样,也是承载言论的一个空间,而且通常比评论栏目信息更多、容纳更广、与读者贴近性更强。它能让各种声音都有表达的渠道,承载普通百姓的发声,促进各种意见的交流,包容不同观点的交锋,其红火和兴旺无疑是政治开明、社会和谐、媒体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时评本地化目前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就是对本地事务批评的角度和限度问题。这也是目前多数报纸的时评版倾向“异地监督”的原因。但是,读者需要的,是否只是“异地监督”,而对身边事物的“观点”反而缺少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各报纷纷推出以刊发读者意见为主旨的时评版。时评版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也成为各地政府了解舆情洞察民心的重要窗口,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推手;同时也为各报提高思想文化含量,吸引读者,正确及时引导舆论所必需。笔者作为时评版编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编好地市级报纸的时评版,需要正确“理顺”三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评论(言论)是媒体的声音。现在,媒体之间的竞争已从以往的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评论之争。为了增强竞争力,各类晚报、都市报乃至不少日报都纷纷开设了言论(时评)专版。广电媒体也开设了谈话、评论类栏目。那么,如何看待媒体的时评热?如何增强时评版的思想性和可读性?如何创新媒体评论?这些问题都是业界及学界关心的问题。本刊因此推出一组探讨媒体时评(言论)版的文章,以期大家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媒体的疲软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报纸时评专栏要立足引导社会舆论的言论高地,就必须在专栏建设方略上有新的变革与创新,重振报纸时评专栏影响力。既要确保报纸言论一贯拥有的强大公信力,又要主动出击与新媒体进行联动和融合,在不断实践中寻求最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仲侨  王籍 《新闻实践》2013,(8):47-48,49
面对信息碎片化的现状以及多元多变的社会舆论场。媒体更需要发出主流声音,亮出鲜明态度。近来国内诸多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设言论、时评版面。以彰显媒体态度,主动引导社会舆论。东南商报以时评版“公民态度”为阵地,以立足民生彰显主流为宗旨,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读者,努力打造一份“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纸”。  相似文献   

17.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作为应时而生的党报时评专版,作为新闻事业重要的一部分,理应努力体现"三贴近",落实"三贴近"。作为承载言论的一个重要空间,时评版比通常言论栏目信息更多、容纳更广、与读者贴近性更强。在时评版上体现和落实"三贴近",操作性强,认可度高,会收到  相似文献   

18.
报纸时评的勃兴是近一两年的事。时评作来源比较庞杂.上至教授学下至平头百姓,只要能自圆其说,谁都可以参与进来;时评涉及的范围也是宽领域、全方位的,大至国家方针政策的走向与变动,小到一只宠物狗的生存遭遇,都可能被拿出来评说评说。总之,时评以自由活泼的形式、尖锐新鲜的观点和不拘一格的风格昭示了一种体的新生。  相似文献   

19.
时评本土化是报纸做大做强自己的一个新闻增长点,也是做个性化新闻的重要着眼点和利器。《平顶山晚报》时评版在占有新闻资源相对不丰富的情况下,要与其他在平顶山市发行的省级和国家级报纸形成错位竞争,就必须做出与本地读者相关的、市民爱看的、对市民有用的新闻产品来,这就要求时评要有地域特征。近年来,《平顶山晚报·今日时评》版在追求...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时评又被高度重视起来。全国各大报刊纷纷争设时评版。这些评论像一面面高扬的旗帜,最能体现报纸鲜明的立场、观点。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都需要及时给予关注和释疑,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好地担当了帮助读者明辨是非的任务,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