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农村实施义务教育问责制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当前农村实施义务教育问责制存在着以任务性问责为主,忽视学校教育的现场性;问责主体、客体的权、责、利不对等;忽视教育问责的效益;学位缺乏对上级、自身问责的意识等问题.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问责制,需转变问责主体职能,建立联系会议;明确义务教育问责主、客体的权、责、利,实现三者的统一;形成治理结构问责,确保问责制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有不同角度,并且特定角度对某一维度的研究更具有适切性。教育要素府际分布作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政策研究的概念工具,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具有解释力优势的视域。通过对教育要素质量问题的府际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努力提供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因素。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校的“空壳化”和“村落学校的终结”。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不能走“极端”城镇化,要遵从城乡空间和功能差异,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公平及文化意义。同时,要创新教育要素供给,在教育经费拨款、教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流动、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开展系统改革,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并且,要强化政策主客体间、纵向政府间以及政府横向部门间的政策协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受乡村振兴、教育协同、新型城镇化以及“双减”政策执行等义务教育体系内外重大政策的影响和引领。其中,乡村振兴是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优化的新定位,教育协同是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主体间横向互动的新内涵,新型城镇化是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优化的新动能,“双减”政策执行是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重构的新需要。只有厘清这些义务教育体系重大教育政策的执行需求,才能找到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优化的路径,从而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农村义务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中国六个省所有县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层面数据,全面评估了"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改革虽没有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城乡间学校教育财政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现状,但在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配置差距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机制"政策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强化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责,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督导问责是保障教育督导实效的核心措施,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政策来完善教育督导问责的顶层以及设计。运用活动理论剖析当前的学校教育督导问责模式,发现其系统包含主体、客体、共同体3个核心要素,规则、分工、工具3个调节要素。核心要素与调节要素在交互中通过交流、协作、生产、消费4个阶段富有成效地完成问责工作,塑造了学校教育督导问责的运行机制。问责过程中,学校教育督导问责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适度原则和矛盾观作为行动哲学,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完善模式架构。  相似文献   

7.
"后普九"阶段义务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普九"阶段经济、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政策的缺陷使义务教育公平面临新的困境.推进"后普九"阶段叉务教育公平需要采取强化和界定政府的教育责任,通过确立以公平为基础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转变政府的教育投入方式、建立新的教育发展评价标准、完善政府问责和监督体系等,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公平质量,满足人们对义务教育公平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乡儿童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长期以来,城市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质量以及教学投入上都明显优于农村义务教育,近年来这种状况依然存在,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偏向型政策的存在以及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并建立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监督制度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价值追求的政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质量和效率是新时期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从学术层面上看,公平、质量和效率的内涵得到了比较一致的学术表达,但从政策层面看,公平、质量和效率内涵的政策表达还很不充分。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应体现"有质量的公平"、"有效能的质量"和"有人性的效率"三重观照。"有质量的公平"要完成三大政策任务:资源配置对象的"广覆盖"、资源配置制度的"一体化"和资源配置结果的"均等化"。"有效能的质量"应实现学校输入要素的"充分有效"、学校转化过程的"联动实效"和学校输出结果的"全面增效"三大政策目标。"有人性的效率"应研究学校布局的适度规模、教育质量的综合治理和教师工资的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把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政府新增教育经费偏重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决策,实施"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重大政策。2006年下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重成器轻成人、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识轻通识、重能力轻素质的"五重五轻"现象。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定位观、目标观、教学观、人才观和生存观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农村“教学点”至今仍为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办学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教学点”发展规模先后经历了扩张-压缩-调整的过程。分析相关教育政策的演变,对“教学点”问题重视不足、政策问题不甚清晰等原因,使得教学点政策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导致“教学点”成为农村教育的短板,不能适应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必须从政策视角全面重视“教学点”,解决其办学过程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评价事关教师质量和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改革教师评价理应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师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不久前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观,成为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大规模测验结果与研究表明,教师质量既是影响学生学校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挑战、教师教育的平庸表现以及教师教育研究的知识陷阱,展开教师教育问责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改善教师质量的有力政策工具与补救措施。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教育问责的改革不仅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进步,而且导致了宏观层面上教师教育政策的同质化、中观研究的工具化以及教师微观发展上的技术化。从而,在不损害教师专业精神发展和研究自治的情况下加强教师质量管理和扩大教师教育政策空间成为一种可能的突破方向:一是在政策话语上进行基于国家教师教育现实的情境构建;二是在研究证据方面构建开放的立体方法论;三是在教师专业文化上形成自下而上的内部问责。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研究》2017,(4):122-128
基于"美国的未来取决于教师"的基本判断,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联邦层面关于教师教育的立法活动与日俱增,对教师教育的介入形式更加丰富,对教师质量的整体控制和问责力度持续加大,并相继创设了基于《高等教育法案》的教师质量年度报告机制、基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教师质量标准问责机制以及基于"力争上游计划"的教师质量结果问责机制,形成了美国联邦政府教师质量问责的"三驾马车"。借鉴美国经验,结合国情实际,我国亟待建立教师质量年度报告机制,建设大规模学生学业数据库,建立教师质量经费问责机制,强化教师质量保障机制中的问责要素。  相似文献   

16.
重效率轻公平的地方政策价值偏差、执行方式失误和政策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初始目标渐行渐远.在上学距离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双重影响下,偏远地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低龄学生的教育起点公平受到了较大的损伤,产生了以“上学远、上学难和上学贵”等为主要特征的制度衍生型教育公平问题.解决该问题要从制度本身入手完善配套措施、调整政策价值和目标、制定执行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17.
追求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共同的价值导向。但由于各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目标具有阶段性特征。近年来,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均衡发展政策层面高度关注每所学校和每个学生。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实现了适龄儿童"有学上"的目标之后重心开始下移。学校、课程、学生、教师作为教育系统运行的四大载体,是均衡发展政策重心下移过程中应关注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日本"偏僻地区"的特征更接近中国的农村。偏僻地区教育发展关系到当地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优秀师资是促进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教育政策,这些法律为保障日本偏僻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在职前培养和吸引优秀师资以及职后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制度支持。深入研究日本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教师质量保障制度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猜想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要素,更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学生是否掌握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是否具有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良好思维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效果好坏和质量的高低.长期以来教学偏重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公式的应用,导致课堂教学出现"重灌输、轻启发;重讲解、轻互动;重训练、轻体验"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由数量关注走向质量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随着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农村教育投入"公共财政"机制的确立,农村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农村义务教育需要战略转型——从数量关注转向质量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