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网络媒介的流行,网络语言的传播也变得广泛而迅猛,尤其是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网络热词是与社会中的新闻事件或者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同时产生,它往往以曲线性的表达方式反映这些事件,并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网民的态度与看法。本文从网络热词的流行,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形式、流行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从而展现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使网络热词更为积极地为网民和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热词传播的社会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杰 《新闻世界》2009,(6):143-144
网络热词在2008年呈井喷状爆发。网络流行语言智慧风趣、发人深思,呈现出诸多时代特性。网络热词传播的背后,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勃兴,网络热词已经兼具传递复杂民情、记载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华 《新闻爱好者》2011,(21):30-31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网络热词传播的背后,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勃兴。对于网络热词的迅速传播要理性对待,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热词指的是热门网络词汇,以当前人们热衷的话题和民生问题为主,属于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欢迎。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首先概述了网络热词的内涵,其次陈述了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最后分析了网络热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网络热词井喷,且受到热捧.传统纸媒将如何正确应用网络热词?这正是笔者在文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对网络热词进行描述,其次探讨传统纸媒应用网络热词的方法,接着对网络热词在传统纸媒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传统纸媒应用网络热词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标题中的网络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像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幸福、犀利哥……这样极富特色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并丰富我们的生活。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由网民创造或发掘  相似文献   

7.
傅毅飞 《新闻通讯》2010,(10):49-50
近年来,像“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幸福”、“犀利哥”……这样极富特色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并丰富我们的生活。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袁珂 《新闻爱好者》2011,(11):115-116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是社会现实的投影,代表了某一事件或现象,也映射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特征。网络热词的走红,是一种时代的集体倾诉,是当代人情感归属需要的体现。而个性张扬与从众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过程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燕侠 《新闻爱好者》2011,(22):115-116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是社会现实的投影,代表了某一事件或现象,也映射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特征。网络热词的走红,是一种时代的集体倾诉,是当代人情感归属需要的体现。而个性张扬与从众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过程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0.
闫坤  杨健 《新闻窗》2013,(2):66-67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网络热词“给力”一词竟然上了《人民日报》,而且是头版头条,此举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被官方承认、“转正”的标志。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热词的传播动力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2010-2015年间互动百科每年评选出的"年度十大热词",并结合百度指数对其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这六年内网络热词相关数据的梳理,考察了网络热词的社会传播与受众民意表达之间的关系和特征,并探讨了应如何看待网络热词中所体现的民意表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网络热词关注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总计30个互动百科2010-2012年年度十大热词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所提供的百度指数功能作为研究工具,以相应热词在百度指数中的用户关注度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探讨了网络热词关注度的可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引入网络事件传播阶段理论,以时间为轴线,分析了2010年至2012年间网络热词关注度的多项数据,提出了网络热词关注度的两种基本类型——突发型和累积型,并分别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新闻背景对每种类型呈现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同时,就三年中网络热词关注度呈现出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具体分析,探寻网络热词关注度趋势分析所包含的多方面价值和其所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一转眼进入12月,属于我们的2014年即将走完。回顾这一年,网络上的热词层出不穷,有些成为常用的网络用语,有些则流行一段时间即被遗忘。那些网络热词曾经刷爆了我们的电脑屏幕,在微博,在微信朋友圈,都记录了我们的2014。"且行且珍惜"、"那么问题来了"、"有钱、任性"、"也是醉了"……这些流行的热门词汇就像是时代前进的脚印,可以帮助我们回忆起某个事件,某个社会现象,甚至我们个人成长的轨迹。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通变得十分便捷,网民的互动性增强,网络热词出现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网络热词多以符号化的方式或简短的词语来概括某一抽象的事件,其的广泛传播会对大众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笔者以网络热词"duang"为例,对其生成和传播路径进行解析,探讨其文化意义,并对该词流行现象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如何将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融入高校思政课,将思政课讲新讲活,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期待。本文分析了将网络热词融入思政课的意义,探究其在思政课中的三种运用方法:词汇替换法、事件概括法和时空交错法,并指出思政课要合理运用网络热词以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8.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以及新时期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使用者的价值观.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正确对待网络热词,同时将网络热词灵活运用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去,以此拉近与学生距离,增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肖飞 《东南传播》2016,(12):42-45
本文通过对网络热词的传播路径,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舆情进行分析,研究网络热词在传播与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并由此探查围绕热词所反映的社会舆情生态结构的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近期流行的网络热词的传播与流变切入,以民间舆论场的生态变革为视角,运用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网络热词在政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不仅扩展了政治舆论空间,推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也为新时期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