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各刊要览     
拉美正义;美国的生意;疯狂的对话;幸福是什么;奥巴马、以色列和犹太人  相似文献   

2.
梁颖欣 《大观周刊》2012,(17):53-53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此,我经常思考:正义究竟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个千古疑问,我检索了很多思想家的论述,一直追寻到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关于正义的解释。经过此次思想之旅,我认为:正义需要知行合一,即人们首先要有正义感,然后才能做出正义的行为;知其义、行其事,才符合正义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对罗尔斯正义理论提出了三项主要指控:第一,罗尔斯的最终目的是要以"先验的"方式建构一种"完美正义"社会理想;第二,罗尔斯理论将正义评价的主题或对象限定为"基本制度结构",因此带有"制度原教旨主义"倾向;第三,罗尔斯对其正义理论的论证,立足于一种由其著名的"原初状态"思想实验所刻画的"封闭的中立观"。森将罗  相似文献   

4.
段峰峰 《青年记者》2013,(11):22-23
文化正义从属于正义范畴。在中外思想史上,"正义"一词由来已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其应得";罗尔斯在其《正义论》第11节中认为,正义应遵循自由平等和差异两个原则。①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  相似文献   

5.
王笛 《档案管理》2017,(4):14-17
文章首先提出社会正义的取向问题是档案正义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从档案留存的初衷不是维护正义、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维护正义两方面论述了档案正义不能成为档案管理的工作准则;从档案正义理论依据不可靠、档案正义驱动力不足两方面论证了档案正义无法成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有关"档案与社会正义"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正义无法作为档案工作的法则和档案事业的方向标被提倡.  相似文献   

6.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7.
"档案与社会正义"问题近年来成为国外档案伦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著名学者哈里斯概括了南非档案界"档案维护正义"传统的基本精神;美国档案学家吉莫森阐释了在档案和文件工作中维护社会正义的主要途径;英国华莱士等学者建构了档案与社会正义关系的多层次分析框架。国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档案与社会正义关系进行了新解释,提出了许多新认识:档案追求社会正义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现在,影响未来,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是确保政府开放和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黄丽娟 《大观周刊》2011,(33):37-37,23
《理想国》是第一本系统地阐述正义观的西方著作,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于正义的看法,书中的正义观是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正义观是什么,实现正义的方式及对柏拉图所持正义观的评述三方面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媒体是社会正义之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的建构者,它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于国家行为正义与否的判断。本文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立论依据,认为在"棱镜门"事件中,媒体应明晰国家利益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借口掩人耳目、隐瞒权力滥用、置公民隐私权于不顾的做法有悖于媒体看护公众利益的天职,无助于社会正义之现实环境的建构。媒体可通过自我监管、强化正义观念、规范编辑加工手法、深化专业主义来建构社会正义的媒介环境,实现社会进步的边缘突破效能,进而维护社会正义的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拉斯韦尔"五W"经典传播模式为研究视角,借鉴前人有关正义理论研究成果,将媒介正义分解为四个维度:一是涉及媒介传播渠道资源的分配正义,二是涉及媒介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三是涉及媒介传播信息内容的信息正义,四是涉及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的人际正义。媒介正义的实现路径,即是在媒介传播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上述四种正义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碧红 《今传媒》2012,(6):30-32
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为民众自我表达提供了机会,言论空间的拓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诉求出发,结合"郭美美事件",在论述网络自由表达催生社会正义的同时,并阐述了非理性的网络言论会扭曲正义的表达、新媒体的发展面临挑战以及需要规范。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当下媒介渠道多元时代,媒介正义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媒介传播的核心问题。"①在中国,媒介正义问题虽然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影响了学界对于媒介正义的理论研究,更可能误导甚至干扰业界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对于媒介正义的实践。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焦点  相似文献   

13.
<毛诗正义>经过了阮元与孙诒让等人的细致校勘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学者对<毛诗正义>的理解与认识.笔者在从事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精华编"之<诗经>类中<毛诗正义>的校点工作时,在前人校勘成果基础上,以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为底本,对<毛诗正义>做了进一步的校勘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0):52-55
本文基于传播学的视角,首先,探讨了社会稳定的正义原则;其次,探讨信息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最后,研究国家层面信息与新疆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新疆属于中国的领土"具有正义性,该正义信息能有力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陈东旭 《大观周刊》2010,(41):155-155,153
正义是人类始终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所有保障和实现正义的手段中,法律起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本文以法与正义为视角来谈重读法理学的心得体会。首先,对正义概念作了历史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然后,表述了法与正义的关系;最后,从立法上要体现正义和司法上维护正义两方面来阐述了正义是法理学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具有追求正义的天然倾向,而深度报道对正义价值观的理解和诠释却比其它类型的新闻报道更加深刻、明确.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给当下的传媒环境造成困惑,导致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舆论监督功能衰减,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道德滑坡等负面影响,本文对"社会正义"理论与深度报道价值取向的考察中发现,深度报道具有正义的价值内涵,其中包括正当性(Legitimacy)、客观性(Objectivity)和效率(Efficiency)三个基本因素.正义的深度报道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是有力的,在结合功利主义、性恶论和权利的相对性的批判论述中,理论上构成了具有正义价值观的深度报道对大众传媒消费毛义价值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增长"视野下的新闻舆论环境是一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人与自然的齐头并进以及允许理性争辩的新闻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所关涉的对象实际上是这样三个层面:人与人的世界、人与物的世界以及人的观念的世界。要在这样三个层面上构建一种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新闻舆论环境,我们应努力实现如下三个转变:实现新闻舆论环境主旋律由注重效率向注重公平、正义转变;实现新闻舆论环境主旋律由注重人的物质成就向注重人与自然的齐头并进转变;实现新闻舆论环境主旋律由注重不争论向允许理性争辩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法律人的脑海中,正义总是一幅蒙眼闭目、手持剑与天平的标准女神像.源远流长的正义形象,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其中内蕴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法文化密码?带着这些宏大的疑问,阅读西奥多·齐奥科斯基的《正义之镜》,可从"文学与法律"的视角发现谱系重构的理路.在作者眼中,文学作品为观察正义(justice)提供了一面可靠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那些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谓的"正典"),更多是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而并不是提供支持(P2-3).他对正义女神的论述体现了深刻的洞察力,分析细腻,文风平易,但也有颇多模糊甚至讹误之处.  相似文献   

19.
王彤 《编辑之友》2011,(Z2):45-46
正2008年,好莱坞电影《飓风营救》取得了极大的票房成功。与此同时,豆瓣、时光等影评网站打出了9分以上的分数,口碑甚佳。这部不足100分钟的影片包含着一切我们耳熟能详的因素:个人的英雄主义,英雄救美、除暴安良的内容,险象环生的经过以及毫无疑问"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因素使得剧情结构老套到家的《飓风营救》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正>岁末年初之际,笔者参加了《计算机世界》报社、计世网组织召开的"2007年计算机互联网年会"及新媒体论坛。会议中,我们看到在这调整的一年中,以创新为主打牌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气质"为2007年的中国互联网带来了欣喜与振奋,也令我们心中怀揣了更多的期待。新媒体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流量至上"主义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已无法大行其道,纯粹的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