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技风》2020,(13)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范围内一流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化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更专业、更强大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江苏科技大学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短期交流访学等项目,实现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对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认识做了进一步阐述,并且分析了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所需的课程设置和培养途径,进一步提出了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认识做了进一步阐述,并且分析了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所需的课程设置和培养途径,进一步提出了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学分制改革的关键是学分互认,学分互认带动学分银行的建设,学分银行体现的是终身学习,是在全民学习中提出的概念,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分的认定、积累、兑换是学分银行的三大关键要素。本文以烟台高职院校为例,探索学分互认下的学分银行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主要趋势,它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价值观。国际化办学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拓展自身办学空间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施方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是以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为基础的共同合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对缺乏国际交流的西部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很大冲击。本项目以西安邮电大学国际化为例,提出应以现有的国际交流项目为机遇,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探索出符合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进陕西高校更加健康、成熟、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机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了6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虽在服务地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但也存在各自为政、平行发展问题,造成专业设置趋同、人才供给不平衡和就业拥堵现象。这主要是功利性创新的结果,根源在于共同体意识的缺失。因此,在专业设置上,省内各级高校必须建立共同体思维,以大数据做支撑,尝试引入市场化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与应用双螺旋,达到区域内专业设置的统筹优化。  相似文献   

8.
就应用型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合作的深度、执行力和制度建设分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不足,进而从政府发挥职能优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完善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进一步在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推广到其他专业或是兄弟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工科建设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教育观念落后、与产业需求脱节和工程实践匮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机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分析了产学研结合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为例,阐述了该学院如何同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袁鑫 《科教文汇》2020,(11):25-26
实践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发挥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聚焦主责主业的重要部分,在实践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共青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好实践主体的爱国主义素养提升、发挥实践载体的爱国主义涵育功能、创新实践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高校拥有人才与科研的优势,可以为高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高科技园区的高技术需求和项目研发经费可以为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帮助。两者之间优势互补,通过有效的合作,定能构建的共生结构,使大学的社会功能得以延伸和实现,发挥大学的智力辐射作用和促进知识产权参与创业。一直以来,泉州都是以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为主,随着企业转型压力的提高,民营企业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人才与高技术的短缺。泉州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成为新兴的高科技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平台.成为人才与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传统的科技产业优势,引入新的亮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晨光  蒋贵凰 《科教文汇》2021,(11):128-129
大数据、商业智能背景下,管理决策越发依赖于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为积极响应新商科教育教学改革号召和应对新常态人才市场需求,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突破传统课程独立体系,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强化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校企缺乏互动是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技术转化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建立校企互动的科学机制.包括在大学设立专门科技成果转化联络机构;加强和扩大校企研发工作的交叉、渗透区域;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社会招标;积极开辟校企科技转化合作新模式;搭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平台;建立高校科技协作网等,促进高校科技转化。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要求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学分,是党和国家为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新的规定必将给新时代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论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转化的重要性,探讨了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创新学分转化以及革新学分评价标准和成绩评价方式,目的是使实践学分真正落实到位,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永远难忘"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王雪冬 《科研管理》2022,43(7):106-114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对CSR与商业模式创新共毁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了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噬过程,揭示了CSR与商业模式创新彼此交互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企业家在此过程中的独特桥梁作用。研究表明,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噬过程由攀附期、互吸期和共毁期三个阶段构成,CSR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双刃剑效应体现为其对商业模式创新步伐的加速效应和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放大效应;商业模式创新对CSR的双刃剑效应体现在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但失控的商业模式创新也能造成巨大的CSR灾难;企业家在CSR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企业家规模情结触发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吸,企业家失控造成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共毁。本研究解释了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已有文献对CSR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喆  杨国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27-133
基于高校战略管理理论,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构建高校博士后科技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与系统验证,总结提炼了科研活动、培养服务、品质素质、客户满意、学习交流、职业发展等六个主要因子.最后基于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为高校改进博士后科技人才培养绩效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董事会是我国高等学校在体制创新方面的有益尝试,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董事会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与董事单位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促进双方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大多数高校董事会定位于决策咨询机构,但由于制度保障和运行体制的问题,这个平台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校董双方各自优势,高校应充分利用董事会平台,探索校企双方合作新模式,通过了解企业需求,挖掘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增强工作活力,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董事会工作机制,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让高校董事会成为校企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洋 《科教文汇》2014,(31):95-9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网上交易逐渐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视,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网络营销课程也逐渐成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诸多高校纷纷提出了“应用型办学”的口号,他们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网络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开设时,更应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能够实际进行企业网络营销工作。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正是要建立起社会创新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