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下连当兵札记》专栏,是本报继《记者蹲连》、《记者代职手记》之后,连续推出的又一个贴近基层官兵生活的专栏。一年之中,先后有9位记者下连当兵,写出了10组44篇当兵札记,感情真挚,朴实生动,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赞誉为“最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栏目之一”。去年第四季度,该栏目又获得了社长奖。回顾开办这个专栏的过程,作为栏目的责任编辑,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记者们的精品意x与敬业精神,是办好这个栏目的可靠保证。一张报纸好比~家商店的橱窗,缺少“精品陈/jtl””、便会失去顾客光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竞争力。按理说…  相似文献   

2.
20天胜过好多年1月11日至30日,我在天气最寒冷的时节,来到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二连当兵采访,与边防官兵一起共度新春佳节。我到二连的那天,是三九的第三天,而回来的1月30日,是五九的第四天,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相似文献   

3.
在我两年多的野战部队战斗生活中,匆匆走过排长、指导员、新闻干事若干个工作岗位。唯独缺少一个当兵的经历。我时常想,两年的军旅时光对年轻的士兵意味着什么,他们收获了什么,又该怎样度过?这次当兵锻炼,给了我一次触摸年轻士兵梦想的机会。2月11日下连第一晚.我就被排里新兵紧张有序的睡前体能训练触动了。500个仰卧起坐,500个深蹲起,500个俯卧撑!我禁不住参与其中,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4.
这层“膜”是哪里来的我于一九六三年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工作。我换下了学生装,穿上了军装。到报社不久,社党委决定让我下连当兵锻炼一年,十月十一日我到了某部五连当兵。刚到连队,一切都感到新鲜,下决心要在这里好  相似文献   

5.
谢金华 《声屏世界》2013,(11):52-53
2013年7月12日,《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王者归来”。从追赶别人到被人追赶.这对浙江卫视来讲既是一种荣光.也是一种考验。《中国好声音》不负众望,第一场就以3.516的收视率傲视群雄,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一个《中国好声音》节目竟然收获20个亿,创下了综艺节目首播收视、市场份额、到达率、忠诚度等多项全国新纪录。《中国好声音》≥20个亿,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相似文献   

6.
其实.在十二年前我来当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新闻与写作》了。六年前我在武警景德镇支队任新闻干事时.仍一如既往地订阅。这两年.我调任武警江西总队新闻干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手中捧读的依然是她。我对《新闻与写作》情有独钟,主要有三大理由: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  相似文献   

8.
陈新 《新闻记者》2005,(6):51-51
《报刊文摘》今年2月25日摘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四郎探母)显示文化的力量》一文,说龙的父亲16岁在湖南乡下“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70年不曾再见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但《知识文库》今年第2期摘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是.父亲“在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与龙应台的原文是一致的。《报刊文摘》将“跟着去”当兵,改成被“抓了壮丁”,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改动,我以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卞振 《军事记者》2013,(7):10-11
“兵是兵/将是将/兵头将尾就是班长/同甘共苦好兄弟/将令一出‘跟我上’……”2013年1月9日.“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颁奖仪式临近尾声之际.一首由杨林昌作词、印青作曲的《班长之歌》,在现场百名好班长和600多名部队官兵的激情演唱中,声震剧场穹顶,将颁奖仪式的隆重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0.
辛士红 《军事记者》2009,(11):27-29
2009年8月中旬,作为解放军报《国庆特刊》的责任编辑之一,我收到一份读者来信。大意是,1950年11月28日,在长津湖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六连奉命固守死鹰岭高地。战斗打响后,兄弟部队的官兵发现,敌人于死鹰岭下顺利南逃,而固守在死鹰岭高地的官兵未放一枪一弹。他们愤怒地派出一名参谋到死鹰岭高地查问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8年2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我和武警水电指挥部新闻干事史志强采写的通讯《风雪中,我们在行动——武警水电官兵抗冰抢险纪实》,又被《解放军报》等数十家报纸和网站刊登。这是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取得的又一份成绩。  相似文献   

12.
薛亚楠 《军事记者》2014,(11):57-58
我是从地方高考到军校进入部队的.尽管有4年军校的生活历练。有新疆作战部队6年的干部工作经历.但真正以普通一兵身份体验连队生活.还要数我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契恰尔边防连下连当兵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屈指一算,自己不知不觉已在业余报道这条风雨路上跋涉了5年,5年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无法计算,但耕耘后的收获才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乐趣。起初开始练写作,只是偷偷地写,见缝插针、独坐僻处,构思疾书。多少个不眠之夜熬红眼,多少篇稿件被“枪毙”后扔进纸篓。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竟有《战士心中的“女伙夫”》、《二连官兵个个为“登山健将”》等30多篇稿件被中央、省级报纸、电台刊用。虽然“块头”不大,但毕竟是新的起点呀。我感到分外欣慰。然而,也有人对女同志搞新闻瞧不起:“她能成大器?瞎逞能”……我坚信…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解放军报记者部、政工部联合开办的《记者与指导员对话》(以下简称“对话”)专栏,与读者见面以来,因文章内容贴近读者、贴近基层、贴近当代军人生活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编辑部收到不少基层连队官兵来信反映,读了“对话”很解渴,很受启发。军报的“通讯员之友”专栏还发了评论性文字。  “对话”专栏是军报过去《记者蹲连》、《记者当兵》、《记者代职札记》等传统栏目的延续和发展,所不同的是,今年的这个专栏更着眼于基层连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主题来源于基层官兵的日常生活,语言非常朴实,文风非常亲切。应该说,这个栏…  相似文献   

15.
陈鹏 《军事记者》2006,(6):22-23
《空军报》2002年1月29日一版头条刊登的通讯《龙世雄踏上探亲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基层官兵的交口称赞。几年后,本文编辑就这篇稿件“出笼”的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反刍。这是一篇差点“流产”的稿件,由于编辑随机捕捉到新闻线索,并紧追不放、精工细做,进行再创作,才使一条很容易“擦肩而过”的新闻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16.
1月初至2月上旬,笔者先后3次赴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采访.历时近20天时间,走遍全团所有一线营连,累计行程2000多公里,采制的“新春走基层——家国情.边防情,,系列专题广播报道10篇,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国防时空》与《国防新干线》栏目播发。回顾与基层官兵一同训练、执勤的采访生活,真切感悟出当代边防官兵戍边卫国、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反思采访期间的点点滴滴,更加读懂“报道员永远在路上,,的真谛。在付出艰辛的同时,也收获到来自北疆边防线上的真情感动。  相似文献   

17.
1990年9月7日,是我高兴而又难忘的日子。拙稿《用错农药以后……》,在《新华日报》一版作为华东九报现场新闻赛的稿件在头条上登出来,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事,这也是我担任专职报道员4年来,取得的一大收获。8月28日,我乡艳阳村四组张胜权的三亩棉田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29日,《皖江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用散文笔法采写的新闻《寻找李之仪》,打响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9.
杜娟 《军事记者》2013,(9):32-33
今年3月至6月.笔者在广州军区某通信团长途通信站当兵代职3个月。在与连队官兵实行“五同”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也使我作为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对如何从一些新闻线索、素材和突出的人物故事中深层发掘新闻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当兵七年,《新闻与成才》却伴了我八年。这段缘分 还得从当兵前谈起: 中学时代的我,其他功课不咋的,写作还行。每有 自鸣得意之作,总要拿给在县武装部当秘书的表哥修 改,表哥很忙,自然无暇字斟句酌,便送我一套他看过的 《新闻与成才》,说:“仔细读读这个杂志,就懂得怎样构 思,怎样表述,怎样修改,怎样投稿了。”投稿?这对于当 时的我来说犹如摘天上的月亮一样不敢奢望。但是, 《新闻与成才》那精美的封面,尤其是四封反映部队火热 生活的图片和军人写、写军人的内容,对于当时名落孙 山、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