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认为:新闻失实只能防止或避免而不能“杜绝”。还是改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的提法为好。从最近几年来,所举行这方面的学术讨论会或在新闻刊物进行讨论,多数的提法是: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或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失实,这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但是,也有的单位提出“杜绝”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实际的。如贾培信、童兵、孙旭培、卢惠民整理的在合吧举行《新闻真实性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中讲到:“杜绝新闻失实、造假现象,新闻单位负有最大的责仟。失实必须更正。”这种提法把新闻失实和新闻造假不加区别混同起来是不客观的。笔者则认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是比较科学的,再加抄袭行为也应杜绝。为什么能够出现杜绝新闻失实的说法呢?笔者则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消息     
诊治报道失实的“顽症”全国记协和山西省记协于6月下旬在太原召开了探讨杜绝新闻报道失实的座谈会,全国有六十三家新闻单位参加。会上,大家剖析了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大量事实表明,新闻报道失实问题,同党风和  相似文献   

3.
达仓 《新闻窗》2013,(6):30-31
一、新闻失实的定义及特点(一)新闻失实的定义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所阐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目前,新闻失实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牵强附会,因果不符;要件残缺,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凭空捏造;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我国专家学者们认为新闻失实的原因按照其性质分非故意性失实和故意性失实。  相似文献   

4.
新闻失去了真实,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新闻的失实问题,除了端正社会风气之外,从新闻单位讲,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编辑部本身一定要把好这一关。尽管新闻失实的原因,多数在外部,但关键还是在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编辑部掌握着来稿的“生杀大权”。来稿经过编、审这两关,作者的东西就成为社会的产品。编、审岗位的重要,决定了对失实报道所负责任的重大。失实报道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原因,编辑部都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责任。编辑部是关键这个观点,能不能在编辑部牢固地树立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编采人员能不能增强高度责任感的大问题。有些同志对失实报道的出现,往  相似文献   

5.
(三) 社会新闻的快、生动和真实社会新闻极易失实。近年来新闻单位检查失实报道,发现社会新闻占的比重很大。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新闻要求快,作者往往道听途说,事情未弄清楚就写,不认真核实;一是社会新闻要求生动有趣,作者往往加油添醋,虚构情节,把新闻报道当成文艺创作。而社会新闻又拥有广大的读者,最为人们注目,一旦失实,不胫而走,常常闹得满城风雨,影响十分恶劣。这就必须引起我们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6.
从大众传播工具开始向受众发布新闻的第一天起,新闻失实的问题便随之产生了。其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新闻材料的编采者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未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新闻的背景材料,因而所编采的新闻作品没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本来面目,于无意之中造成新闻失实;二、新闻材料的编采者在编采过程中主观武断先入为主、偏听偏信,结果以片面之辞作为新闻材料的核心内容,造成了新闻失实;三、新闻材料的编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新闻单位为杜绝新闻失实作了很大努力,但失买新闻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可列出许多条。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把握不住事物的因果关系,或者有意混淆事物的因果关系,也是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把先后相继关系当作因果关系,造成新闻失实。平常人们说的“前因后果”,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比如白天和黑夜,虽然是相继出现的,但并无因果关系。在新闻报道中,把先后相继出现的关系都视  相似文献   

8.
对于新闻失实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失实”是难免的。如果夸大“失实”的危害,“失实”就会成为——,一段时间来,只要新闻单位揭露批评了某人的错误或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许多新闻单位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图进行报道。按照领导意图写出的稿件,又经领导审批过的稿件,领导应负主要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正相反.一位记者曾根据会议介绍的情况,报道某战斗英雄在某单位索价3000元。这位战斗英雄指控这则新闻失实。按理说,此事应由会议上介绍情况的同志负责;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因报道内容失实导致新闻单位败诉的情况,引起了新闻单位和记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败诉的“新闻官司”占相当比例的是在报道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败诉的。有些人会提出疑问: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也会“侵权”?回答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侵犯公民、法人的隐私权,而这种侵权尚未引起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间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13.
失实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怎么说,作者本身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这里我想结合采访实际,谈谈如何避免失实报道。1984年5月,我和几位同行在某部队采访,得知该部有个下属支部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我们随即来到这个支部,党员、群众都反映支部副书记卢x"是个过得硬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4.
安莹 《新闻世界》2011,(9):11-12
本文阐述了新闻真实性的意义,将新闻失实分为两种类型,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在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以避免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5.
一"三贴近"是求真求实提高新闻媒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新闻事实的失实问题,从新闻业正式产生的那天就一直困扰着新闻界,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失实原因复杂,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分析新闻失实的构成,除了蓄意为之外,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没有牢牢树立起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意识,没有紧绷防止新闻失实这根弦,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严谨.  相似文献   

16.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7.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7,3(1):22-24
学术界在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时,常常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新闻失实进行分类,因为这样做有助于一目了然地认识新闻失实现象,找出治理新闻失实的办法。在现有的理论成果中,人们对传播者、传播环境、传播方法、传播机制、传播政策、传播内容等因素导致的新闻失实分析已经比较充分,而相对忽略  相似文献   

18.
《青春的活力》一稿,由于严重失实,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查清情况以后,河南日报八月四日发表了情况调查和评论员文章,借以澄清是非,消除不良后果。这种有错必纠的做法非常必要,表现了党的报纸对读者高度负责的郑重态度。吃一堑要长一智,为了从《青春的活力》一稿的严重失实中吸取教训,以期增强“免疫”力,做好今后的工作,分析研究一下此稿失实的原因是必要的。在这里我抛砖引玉,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报纸上发表的一切新闻,都是对发生了的  相似文献   

19.
李明 《新闻界》2008,(1):49-51
本文在回顾新闻报料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从主动失实和被动失实两方面分析了新闻报料失实的原因,并提出通过过滤、核实和制度保障三方面对新闻报料的真实性进行检定。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必须正视失实报道屡见不鲜的现实,寻找失实的原因,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杜绝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