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剖析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动态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二次加权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将时间权重动态赋权于耦合协调度,对中国31个省份2012—2018年间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各区域的静态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少数省份实现相邻等级跃迁,多数省区等级不变;动态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区域分异显著的特征;不同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并且与区域发展现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30个省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三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发现,考察期内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衰退提高至轻度失调衰退。当前三大地区耦合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出"西部低东部高""内陆低沿海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强度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负,而财政分权、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对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要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还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高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对以云南地区为代表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联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本状况,总结相关经验,并对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提升产学研合作育人效果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更为合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知识资源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高校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创新成为学术界研究内容,同时在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多元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协调问题,并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索推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Bootstrap-DEA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旅游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上升趋势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效率的上升趋势和波动特征显著,呈现出中部>东部>东北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旅游效率的耦合协调度逐渐由失调状态转为良好耦合协调状态,并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旅游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聚类类型以“H-H”集聚型和“L-L”集聚型为主,“H-L”集聚型和“L-H”集聚型的省区数量渐增,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异质性有所增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旅游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核密度曲线逐渐偏右分布,右拖尾渐趋延展收敛,主峰峰值上升波宽缩窄且单峰演化趋势渐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虽存在区域差距,但两极分化情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互补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生产、科研实践全面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高职植保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植保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效能,创新高职植保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职院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和创造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各方主体合作交流程度不高等问题。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需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教育理念,强化主体行动力;完善协同机制,提高育人水平;优化课程体系,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合作交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推进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两个方面度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N”型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度由0.656上升至0.830,且东部地区的增长幅度高于西部地区,耦合协调等级呈初级协调至良好协调的演进态势;科技创新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和环境治理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干预、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则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经济社会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文章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耦合协调度从起初的低层次极度失调逐渐转变为高层次良好协调,耦合协调类型从高职教育发展滞后型向发展超前型转变;就区域而言,整体变化趋势与全国相似,耦合协调水平由东部优于中部、西部向中部优于东部、西部转变.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水平,我国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区域统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将三螺旋模型拓展为四螺旋模型,构建了由研发组织、企业、政府以及国外创新组织组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四螺旋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熵权法对四螺旋有序度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计算方法对2013-2019年我国31个省域四螺旋耦合协调关系进行衡量并划分协调等级。结果表明: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个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四螺旋耦合协调关系从强到弱呈阶梯形分布,空间差异性较明显;从时间变化来看,2017年同2013年相比,我国31个省域创新生态系统四螺旋协调等级除海南和黑龙江外,其他省域均处于不变或上升趋势,而2017年到2019年,大多数省域协调等级下降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高校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两种主要的创新方式,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度虽存在地区性差异,但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稳步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投入力度入手,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利益分享机制改革,有利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同创新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针对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通过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它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为了鼓励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有关的法律、政策,为各方主体的紧密协作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创建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中介机构和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出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流动、仪器设备共享等相关配套政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人财物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与产学研合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集聚的发展能够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群体,而是扩大到包含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政府等多个主体在内的存在密切联系的协同创新链,对深化产学研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可通过协同创新提高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由于政府政策引导不力、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学校产学研合作平台不健全等方面的因素,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发展受到制约和影响。地方高校应采取产学研深度合作、校企共建、科技中介支撑等措施,借助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挖掘和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联盟作为一种联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面对不同的区域发展环境呈现出各自特点与绩效.从产学研联盟的现实环境出发,以杭州市校战略合作框架下产学研联盟组织为切入点,探讨产学研的协同效应及协同创新绩效,提出优化协同创新绩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实证研究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水平,以及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研究表明: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对其创新绩效有正的促进作用;我国科研机构创新效率整体并不高,且各省市差异也很大;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也不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都市圈发展带来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成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型内驱力。都市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加强整体规划与协调,使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更精准地服务社会、创新区域技术、整合人才资源,进而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发展。基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剖析新型区域共同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以苏锡常都市圈智能制造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提出在协同育人框架内,要构建具有共同体特色的管理保障制度,行业企业要勇于承担协同育人责任,要持续完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方式,共同打造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1].这意味着,协同创新已经超越了"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模式,为今后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探究协同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高校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其中,非线性作用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根本动力,随机涨落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效应。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是中医药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一模式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多方主体有机融合。在这一模式中,中医药院校应当发挥核心作用,在自身建设方面,充分调动师生创新动力,尝试以推进开源教育的方式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科技创新供给力;在外部连接方面,做好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专业、精准、及时地互通信息,推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