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这三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史上,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经历、批评论著的完成和批评理论思想都具有独特性。他在他的“实践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认为文艺是“上层建筑”,艺术史、诗歌史就其实质来说是从艺术、诗歌或审美的特殊角度来研究历史,他把文艺史当作更加广泛得多的文化史的一部分和一个方面来研究;他提出了“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思想;他对文学艺术问题的探讨是从政治前景出发,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他评论了文学遗产、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思潮、文学思想;通过这些具体的批评,他在文学批评的准则、文学批评的“距”、文学批评必须全面占有材料等几个方面,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出了贡献;同时,他在批评中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永远需要的批评精神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享有很高声誉,他把文学批评分成三种类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并认为这三种形态组成一个和谐的文学批评“共和国”。本文尝试对这三种形态作简要的描述和评论,并指出其文学批评“共和国”的思想是符合文学批评多元化之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树立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文学批评模式。他使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实现了理论对接。李健吾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独立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原则,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5.
阿尔贝·蒂博代在他的《六说文学批评》一书中,将文学批评类型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在蒂博代看来,自发的批评注重的是“作品和人”,职业的批评注重的是“规则和体裁”,大师的批评则注重原则或本质。三种批评的不同趋向也会导致不同的体式特征。蒂博代认为:“自发的批评流于沙龙谈话,职业批评很快成为文学史的组成部分,艺术家的批评迅速变为普通美学。”蒂博  相似文献   

6.
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是“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 ,集中体现了他新时期以来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发展历程。所谓批评的“圆形”境界既指我们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过程中 ,充分占有并尊重中西方几千年的文学批评传统 ,总结和确立的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 ,也指我们在从事文学批评学研究、从事文学批评实践中所应当具有的开放、宽容、宏阔的批评心态。“圆形批评”是王先霈在 1 992年正式提出的 ,但其“圆形”批评观念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 80年代中期。在整个观念形成史中 ,1 986年出版的《文学评论教…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迥异于“自发的批评”和“职业的批评”。文章通过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总体考察,从中把握出其独特性,源于他在从事批评时的自由心态与纯正的艺术趣味。在文学批评面临着困境的今天,重新观照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无疑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理性批评氛围的形成以及批评言说方式的丰富,具有多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形式批评,立足回到文学自身。对“文字”的批评,是他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尺度。他所说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他认为文字创造应该完全;“文字”运用与言语运用可以实行转化,提出以口语造“意境”;“文字”与言语转化的中介就是作者的深切体验和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李华燕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39-43,61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化”风气的盛行,文学批评渐渐被大众冷落,其存在的价值也遭到了质疑。面对这种境遇,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提出了自己的救赎之方:让文学批评重新回归文学。他从批评语言和批评的文体入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定位进行了反思,并尝试探究这种“文学化”的批评在文化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崇扬科学是胡适基本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胡适尤其通过他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来倡导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胡适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包含重要的文学批评。连同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其他专门的文学批评整体来看,其文学批评具有相应的科学品格,可以说是一种科学批评。胡适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形式,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注重语言、叙事和结构方面;同时也讲内容,并进行客观的阐释。内容阐释注意作者和时代问题。进而,在形式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评价。胡适的文学批评同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一部分。胡适对文学的科学批评,对未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的学理论教材应有别于综合性院校,在建设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一是师范院校的论教材建设应有时代性,应注意到论教材的生命力是源于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二是师范院校的论教材建设,要注意其师范性特色,应具有可操作性,适于掌握和传授;三是师范院校论教材既应有规范性又要有开放性,在强调借鉴吸收西方艺理论的同时,更要在具有“中国特色”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哈代早期的喜剧小说《贝妲的婚姻》以女权主义文学批判理论为主线,对贝妲的人格嬗变及传统婚姻进行了评判。并从英国19世纪的阶级状况及社会现实入手,分析造成其先与权贵斗争后又妥协讲和的原因,其中体现了对哈代的进化向善思想及这一思想对其后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乃翻译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主张,因译文生涩饱受争议。笔者认为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他采取了与其一贯坚持的"直译"相异的"意译"法。本文主要从儿童心理、爱好、审美情趣入手,结合翻译作品的题材、语言等,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鲁迅儿童文学翻译采用"意译"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点,它确立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使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其他社会理论的本质性分野得以明证;社会分工是认识社会历史的钥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度批判的理论支柱,它透析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架构;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全部解答是对历史构成的整体揭示,奠基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视野,确定了社会批判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外语专业学生研究外国文学具有双语双向交流的特征,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母语和文学基础的薄弱使他们陷入困境,因此,在外语系或外语院校增加文学课时,加强文学和文学理论与批判的学习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沈约虽没有在<宋书>中创设<文学传>,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取有关宋代文人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中较有价值的有沈约的情采论、文体三变论、声律论以及谢灵运的性情说和范晔的立意说.  相似文献   

17.
李长之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建构,是以“感情的型”为核心理念的。这一旨在建立中国转型时期的现代美学批评范式,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和阐释空间。“感情的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理念,受到当代学人的关注,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厚的诗学内涵和充分言说的必要,值得继续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批评作为现代知识学科的产生、发展历程的一个特殊类型,在当代存在着过度解释的状况。如文化研究的兴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就存在过度解释的情形。论文通过对二者的互文性、文本联系等内部探寻,主张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并由此找出改善文学批评过度发展的解决方案,即借鉴传统批评的某些规则,深化文学研究方法,回到文学文本等。  相似文献   

19.
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理论是自成体系的,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积极推崇文艺斗争是周扬建国前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作为政治家的社会政治批评与作为文艺家的审美鉴赏式批评的矛盾统一。对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