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正清与《中国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年)是美国当代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毕生致力于东亚尤其是中国的研究,开创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被称为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创建之父”。费正清一生笔耕不辍,编的作品有六十余部,像《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中国史》等已广为人知。《中国新史》是费正清的最后一部作,在完成这部作的两天之后,费正清便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2.
读书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费正清文集)》沈中明[美]著郭晓兵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本书由费正清主编,由美国远东协会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会召集十几位汉学专家分别撰述而成。由于各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使本书成为一部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由美国费正清教授及一些西方著名汉学家共同编著的历史著作。该书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同时也值得我国史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西方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通过费正清的学术历程、中国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学领域所作的贡献,可透视费正清作为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军人物的非凡地位。  相似文献   

5.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汉学研究中,费正清等倡导的“冲击—回应”模式和保罗柯文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模式,形成了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各具重要参考价值,也各有失之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7.
卢春建 《历史学习》2010,(10):26-28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相似文献   

8.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第29页《左宗棠收复新疆》一节有如下说法:“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关于清朝中后期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的死因.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是这样说的:“阿古柏退到了库尔勒.几天以后即在这里死去,死因迄今不明。”笔者查阅“百度百科”词条“阿古柏”,也得到了与《剑桥中国晚清史》相同的说法,即“关于他(指阿古柏)的死因,有着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正>按照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说法,朝贡关系体制不仅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础,而且还是近代中国与欧美国家关系的依据。正因为如此,有关中国古代朝贡  相似文献   

10.
:我看过你的简历,在美国中国学的学者中,你的求学经历和师承很特别。你刚才讲,您跟过费正清,听过列文森的课,最后从魏斐德教授那里取得博士学位。我们一般将费正清与列文森算作一代,魏斐德教授是第二代。:我算第三代,我可以算费正清的学生,也可以算他学生的学生,也可以算他学生的学生的学生。费正清是首先让我对中国感到兴趣的人,而且后来虽然我和他有相当严厉的辩论,但他一直对我特别好,作为学者,我越来越佩服他。我特别记得有一次在哈佛开会,由一个可以算第二代的人主持会  相似文献   

11.
《费正清自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里载有他与梁思成夫妇的一段交往。费正清这个中国名字,是三十年代在北京时梁思成起的,可见二人之关系。在费氏看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他在中国最密切的朋友,对他在中国生活的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梁思成是著名作家、改革家、学者、政治领袖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福建人)与梁启超在北京政府中密切共事,曾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观察员,二人的父辈均受人尊敬,二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费正清,倾其一生研究中国,著作甚丰,影响广泛。费正清思想复杂,时有变化,但其基督教思想与儒教思想相对稳定。本文主要论述了费正清的基督教和儒教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所起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指出,在费正清的头脑里,基督教思想也罢,儒教思想也罢,一旦不符合美国利益,那就有所变化,甚至嬗变得远远离开了教义。  相似文献   

13.
1.阅读下列有关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评价 ,说一说你对抗美援朝历史意义的理解。抗美援朝“显然是一次冒险的赌博”。(引自美国学者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中国人保卫了北朝鲜 ,使它成为满洲和西方势力范围之间的一个由共产党统治的缓冲国”。(引自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国不得不承认朝鲜战争“是美国所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的战争” ,是选择了“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象 ,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引自王学启、杨树标、姚鸿瑞《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国学起源于19世纪的传教士汉学研究。1829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ian C.Bridgeman)到中国广东等地传教,1832年在澳门创办了《中国丛报》(1),开展对有关中国事务的讨论,他本人也在其上发表文章,翻译中国学校的课本。这可以看作美国汉学的开始。不久,卫三畏(Samuel W.William)于1848年出版了《中国总论》(2),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中国的地理、政治、历史、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并试图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文明来研究,带有一些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往后,相继有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麦都斯(Walter Henry Medhurst)的《中  相似文献   

16.
(一)《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学术的议论,是我们认识自身文化的良好借鉴。丁韪良所著《汉学菁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1916),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1850-1916,其间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他为中国带来了两种最宝贵的东西,从而有助于中国人和平地打开沟通世界的窗户:一是翻译《万国公法》,  相似文献   

17.
苏联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向受各国汉学界的重视,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早在十八纪,一批俄国传教士来华进行传教活动,他们中间不少人同时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过研究。他们回国后出版了一百二十多种专门论述中国的书籍,为俄国的汉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这批俄国汉学界的先驱人物中最著名的两位学者是 H·比匠林(教名约法金,1777—1853),和 B·瓦西里耶夫院士(1818—1900)。比丘林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程中原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以《1941—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和《1977—1982:胡乔木与邓小平》为题作了两次学术讲演(讲稿已先后在2006年的《百年潮》第2期和《党的文献》第4期上发表),并出席了10月14日的晚宴。讲演和宴会均由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著名中国问题和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傅高义(Erza F.Vogel)教授主持。出席者有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燕京学社等机构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在哈佛大学访问或进修的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学者,以及波士顿研究中国问题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学者。按…  相似文献   

19.
桂文灿是广东近代少有的著作丰富的经学大家,《经学博采录》是他终其一生都在修补的著作。经历了100多年的沉淀,就是那些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学家和许多不知所踪的著作,成为了这本意在与江藩的《汉学师承记》、方东树的《汉学商兑》分庭抗礼的《经学博采录》最弥足珍贵的地方。与中国南北学者均有密切交往的桂文灿,与其中一些传主有相同的地缘、学缘,于是书中的某些记载颇有神来之笔和属于有思想的史料,使《经学博采录》具有较大的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沃尔特国·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民主诗人。他的诗作《草叶集》表达了他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及对未来美国的信心;而在诗歌的形式上,他大胆地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把中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