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千百年来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但到了近代,四川同全中国一样,挣扎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20世纪伊始,清王朝推行“新政”,四川从此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四川经济百年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作了全景式的概述,将川人的强国兴川之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展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3.
凌礼潮 《寻根》2005,(5):106-109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每一个地区,如西部的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荣县志》、简阳《汪氏族谱》、仁寿《李氏族谱》等典籍;南部的民国《泸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泸州《王氏族谱》等典籍;东部的新修《南川县志》、新修忠县《叶氏宗族谱》、咸丰《云阳县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绪《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国《资中县志》、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内江《黄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民国《宗氏族谱》等,均有元末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人川的记载。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高的人口输出量?  相似文献   

4.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由四川凉山州博物馆、陕西汉中博物馆、云南昆明博物馆等川陕滇三省17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丝绸之路名碑拓片展》6月22—26日在四川西昌与观众见面。 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通道,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联系的纽带。《中国丝绸之路名碑拓片展》首次将展示与研究南北丝路的工作联系起来,这对于将来更加深入地开展南北丝路的研究,开发南北丝路的旅游资源,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也是西部文博单位配合西部大开发、发挥自身作用的一项盛举。 …  相似文献   

5.
8月中旬,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首届四川客家学术研讨会。来自香港、广东、陕西、北京、重庆以及四川省内的近200名代表、来宾,云集蓉城,共同讨论有关客家学研究的话题,极大地改变了四川客家研究长期寂寞的状况。大会共收到20余篇论文,现将有关学者在大会发言及论文中交流的学术观点作如下综述:一、四川客家源流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四川客家人90%来源于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移民的主要输入地为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一些代表对四川客家人移民四川的时间、源头、原因以及数量等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6.
西部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于西部开发的要求,还有不适应之处:1.高等教育地区间差别大,发展不平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差。首先,西部9省1市有198所高校,门类较为齐全,但分布又极不平衡,仅陕西、四川、重庆就104所,占西部地区高校总数的52.53%。  相似文献   

7.
巴山蜀水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巴蜀战争史自成体系,巴蜀之地是全国性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是现代革命战争的圣地之一。巴蜀战争促进了大西南的开发,是“湖广填四川”的主要根源;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当前,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席卷大地。西部乃至全国各个省区、各条战线的人们,无不在“抓机遇,求发展”的共同心声的催促下,认真审视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四川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客家省区,有着丰富的客家化资源,在欢欣鼓舞迎接西部大开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两地区分属不同的经济系统,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技术所限,二者之间的经济联系虽然一直存在,但在传统农耕时代并不突出。全面抗战时期,西部大后方成为支撑抗战的根基,尤其是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能忽视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大后方的作用。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西南大后方和西北大后方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外部力量推动和政府政策调控等合力作用下,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新型市场网络逐步构建,并通过川陕之间的企业传导、资源互补、金融互助等形式多样的经济互动,迎来了西部地区战时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通常指的是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的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10个省、市、自治区,其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56%;其人口约2.85亿,约占全国总人数的23%;居住有50多个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另外,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尚属欠发达地区,也被列为西部开发地区。  相似文献   

11.
向封闭宣战 为开放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与四川开发,就是要寻求巴蜀文化研究与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与四川开发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发挥学术的时代功能的问题。这个选题决定了它要发挥历史研究古为今用的功能,不能食古不化、闭门造车。因此,应当比较深入地研究总结巴蜀历史上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发掘于今有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创造精神,又要探索四川经济发展滞后的诸多原因。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党中央决定要实施西部开发,要作为一个大战略来考虑?“开发”本身就是针对“滞后”而言,就是要把落后变为先进。只有把滞后的原因弄清楚了,并从历史上提供依据,我们才能从各方面奋起直追,从而论证我们现在实施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近日,四川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正式宣布了四川在西部大开发的未来10年中加快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这个规划,旅游产业是四川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加速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各方面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较之其他先进省市,却又显出明显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1、在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主要是以原景区的修修补补为主,无论是在长期的规划上或项目的建设上,都缺乏雄心,缺乏新意,长期没有开发出新的重点项目,远不如周围的兄弟省。陕西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推出了兵…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49-249
为了进一步促进上海和陕西两地的摄影文化交流,由上海图书馆和陕西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西部畅想曲——陕西摄影作品展”于9月14~18日在上海图书馆展出。  相似文献   

14.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西化研究所主办,国际利氏学社,成都恩威集团电子商务部中国传统化网,四川省社科院中华儒学、道学、佛学化研究中心协办的2000年成都“发展与环保: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的走向”学术研讨会于7月3日至5日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召开。来自法国、韩国、美国和中国大陆与台湾  相似文献   

15.
川剧,亦称川戏。是我国西南四川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仅遍布四川境内,贵州、云南、湖北以及台湾部分地方均有川剧的流播。历史源远流长川剧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巴蜀歌舞,西汉的角抵百戏,隋。唐五代的蜀戏,宋代的川杂戏。明代嘉靖以前,便有了川戏的称谓。到了清代,成都已有了由外地声腔流入四川,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溶合、衍变、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如昆曲舒颐班,高腔庆华班、丝弦(梆子,皮黄)太洪班等戏曲班社。1912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建立共和”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6月1日,"新时代藏羌彝走廊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西部五省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西藏自治区、贵州、云南七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科研(外事)处、"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研究高水平团队承办。来自中国社  相似文献   

17.
“艹磊苴”一词多次出现在禅宗文献里,几乎都与四川僧人有关,甚至蜀僧自己也呼自己为“川艹磊苴”。这两个字不好认,音义不清,弄清了它的意义对探讨四川禅学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艹磊苴”一词似乎最先出现在北宋,《僧宝录》:“(重)显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  相似文献   

18.
赵明海 《寻根》2009,(2):90-92
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东段,有一段宽阔谷地,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即建于此。坝下十多公里处,便是我出生的地方。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起,我们祖上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时从江西迁来的。先祖到达这里时“挽草为业”,白手起家,父辈常以此事教导我们。在外地学习工作,时常想起家乡的人物事迹,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19.
周文华  徐桦 《寻根》2014,(5):64-67
豆沙关,位于云南省北部昭通市盐津县之西南20公里。昭通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为中原文化入滇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昭通是云南与中原接触最早的地方,是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盐津县东北与四川交界,距昆明市560公里,距昭通市145公里,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之一,人滇的第一关便是豆沙关。  相似文献   

20.
朱贵安 《寻根》2010,(4):127-129
明初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210余万人。在这210余万人中,有近百万是饶州人。江西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