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3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之际,筹备已久的"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星堆文明的故乡四川省德阳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2.
巴蜀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地区是中华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明中心,巴蜀化是中华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继承发扬巴蜀化优秀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蜀的称谓从语源学上分析“蜀”字的好几种企图一直都存在着障碍。“蜀”在用于表示四川和四川人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其他意思。字典把“蜀”归类干表意的“虫”部之下,这种形状的“蜀”,所见最早的一例是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甲骨文中。。甚至在更早以前,有一个字除了没有“虫”旁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与“蜀”相同。这个字的上部因袭了“蜀”字,表示一目。一种语源学上的见解对其所认定的“目”给予了大量关注,却轻视了“虫”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最初的蜀具有人种和地理学的内涵,而这些象形文字的构成成分看来彼此间并不一致,难…  相似文献   
4.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成都市北40公里、广汉市西8公里的三星村,真武宫一带。1929年首次在这里发现玉石器一坑,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D.C.Graham)、林名均在附近进行试掘。1956年,1958年、1963年、1964年,四川省文管会、四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城市内部结构、功能体系、空间组织以及主要发展方向,基本上都是由聚合模式所决定的.城市聚合模式不同,城市起源、形成道路就不同,城市的性质也就不同.成都城市聚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主权在聚合形成过程中起凝聚和推动作用,工商业是城市聚合的重要因素.这两大特性决定了成都城市为自由都市、工商业都市的性质,并影响了成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成都城市的聚合模式与三星堆、中原、关索不达米亚城市聚合模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蜀既有地理含义又有种族含义。蜀的中心位置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包括在古代被认为是长江正源的长江主要支流岷江河谷,并曾据有汉水上游河谷。作为种族术语,蜀指居住在四川西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殊的民族。古蜀可以从各种材料加以了解:神话,语源,铭刻,一些散佚的历史证据——蜀的第一个都城三星堆考古的惊人发现。中国神话中的古蜀封建帝国时期以前的中国历史,是夏。商、周三代,其历史发生在横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和北方中原,大多数中国的神话故事也都发生在这个地区,文明在这里兴起并向周边传播,同周边文化相互感应。中国的编年…  相似文献   
8.
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民族、考古、生态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四川省巴蜀化研究中心于2001年中成立了“金沙江化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  相似文献   
9.
山城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同时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现代化都会,在当代中国尤其是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座旧貌换新颜的大都市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将为重庆市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借鉴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依据,并有助于增进各界对重庆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0.
名学邓少琴教授是巴蜀地区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考古与物研究、巴蜀史研究、西南史地研究、四川河道研究、少数民族史和金石考证等方面均名扬四海,留下了大量极富价值的学术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邓先生的论中,浸润着他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实践观,在治学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后来学汲取。本仅从考古与物研究方面,谈谈自己学习邓先生有关论的一些肤浅体会,不妥之处,请博学通人是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