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朱元璋推行的国子监生历事措施是后来监生历事制度的雏形,此措施对明代整个官员职前培训制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并对明初的政权建设乃至整个明朝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学界对明代监生历事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进展(历事的种类、期限、名额、条件等方面多有研究),但对于朱元璋推行监生历事措施原因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侧重于探讨后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代国子监创设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建国之前.原名为国子学,后改名为国子监,是明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它在教育管理上,对全国各级各类官学具有样板作用,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尤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代国子监在集历代教学管理经验之大成的基础上,锐意改革,探索革新,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坐监积分制与实习历事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拟就此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监生的选拔、培养、职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必要加强对明代国子监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这同样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监生的选拔、培养、职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必要加强对明代国子监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这同样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子监简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学或国子学。在监读书的主徒被称为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国子监始建于公元276年西晋时代,时称国子学,隋朝政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等等,亦称为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主管监务人员称为祭酒,监生可以选任六品以下官员。清代国子监沿袭明代体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穴堂讲师,极一时之选”。后来逐步衰退,…  相似文献   

6.
明代殿试管理制度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官吏的基本途径。殿试是最终决定进士录取的考试。明代采取诸多举措,完善殿试各项制度,加强国家对考试的宏观管理,为进士选拔有序地进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提高官吏队伍的文化素质,造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吏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从明代的官吏选任制度、任官的回避制度、官吏的考课制度、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的俸禄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国滔 《教育史研究》2006,(3):13-16,35
明代国子监在洪武中期的发展是最为充分的——从组织管理、教学质量到学生出仕、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有明一代空前绝后的高度。这一局面的出现,既是朱元璋对国子监教育高度重视、励精图治的结果,也与国子监祭酒宋讷的努力息息相关。宋讷在整治国子监过程中所形成的治监之道,不仅促成了洪武中期国子监的鼎盛和辉煌,而且为当今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作为学校生活的核心,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古代教学活动进入研究者视野。本文主要以明初国子监师生为研究对象,从集体授课、分组作业、个别化教学指导和实践交流学习四个方面,勾勒出明代国子监教学活动鲜活真实的原生态样貌。  相似文献   

10.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明太祖时期倍受重视,规制较为完整,遂拟就应天府国子监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方面问题入手,探讨太学生在国子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国子监,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它既是进入仕途的桥梁,又是向科举制度的金字塔攀登的阶梯。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顺治七年(1650),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保留了北京国子监,称为国学,亦称太学。清代的统治者对国子监是非常重视的。顺治元年(1644)就设置了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文官制度主要包括官制和克制.只有把官制与吏制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加深对明代整个官僚机制的运转及运转效果的了解和认识.(一)明代官制与吏制的区别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职掌的不同官吏的区别,最根本、最主要的特征,应是职掌的不同.已故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在明代官衙内,“官主行政,吏主事务”.吴晗的论断是大体正确的.“官主行政”,就是指所有的官都主管着政府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全面的或局部的工作,都可以行使大小不同程度的行政决策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才制度史上,明代是实现考试制取代举荐制的重大转折时期。其考试类别,有学校学业考试,国家选拔官吏的科举资格考试,还有其他选才用人的职官与职业考试。考试等级,有校级考试、县级考试、府级考试、省级考试、部级考试、廷试之分;校级考试,又有社学考试、县州府学考试、国子监考试、武学考试之分;资格考试有秀才、监生、举  相似文献   

14.
国子监作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所,受到了明代统治者的格外关注,在保障监生基本生活的同时,也细化了国子监学规,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管理。明代对于监生们在学期间餐食的品种、数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引起了监生们的不满。特别在后期,这些规章制度更是流于形式。仔细分析有关监生餐食的记载,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明代国子监的培养目标及监生们实际学习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5.
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在遵奉“武治祸乱,至太平”原则的基础上,设国子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其统治阶级, 在国子监中,设监规制度,对师生的品德、言行、纪律、学习等各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从而规范了古代封建教育管理体制。但到明宣统以后,由于考核体制宽松、俸禄降低、赋税繁重,致使教育质量迅速下降,国子监的教师与监生流失严重,监规制度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贪污总根源探析马先彦(一)从形式上看,官吏贪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合法,并且历代封建政府都对官吏贪污予以严惩。从西汉武帝“六条问事”中的惩贪举措1到明代朱元璋对贪官的“剥皮实草”2,从李悝《法经》中惩治贪吏受贿的条律3,到《唐律》、《大...  相似文献   

17.
明代社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便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京师的国子监与地方府、州、县儒学,以及坊厢、里甲的社学纷纷创建起来。国子监和郡州之学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本文只就明代社学作一初步探讨。一洪武八...  相似文献   

18.
节日赏赐是明代皇帝施行赏赐这一统治手段的重要部分,赏赐的主要对象是百官、在外皇族、公侯伯、国子监师生、朝贺使节、在京军民等,赏赐的内容包括钱钞银两、布料成衣、宴会饮食、节假、节令物品和御制诗.明代皇帝的节日赏赐活动起到了巩固君臣感情、宣慰外使的作用,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但客观上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相似文献   

19.
国家行政机构效率的高低与官吏队伍吐故纳新的方式密切相关。选拔官吏是“纳新”;官吏的退休是“吐故”。中国古籍所称的“致仕、休致、致事、告退、乞退、归隐、乞骸骨”等等,都是指官吏的退休。就中国的官吏退休制度而言,其源流极长,滥觞於商周,一直绵延至今。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官吏退休制度史不如官吏选拔制度那样幸运,它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沈星棣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继《秦汉人物》之后,沈星棣教授又把他的《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奉献给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全书共有34万字,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同世。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研究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有着极其发达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官吏退休制度即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官吏退休制度源流极古,滥觞于商周,至今绵延不断。然而对官吏致仕这个至为重要制度的研究却很薄弱,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历史时期,对官吏退休制度史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却无人问津,至今还没有一部有份量的学术专著问世。《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一书则对我国起源甚早而又未能完臻的古代官吏退休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深刻而详尽、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从而第一次梳理出我国古代官吏退休演变的基本脉络,成为官吏退休制度研究的拓荒之作。披览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