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明 《文教资料》2008,(7):66-67
自罗尔斯的<正义论>发表以后,公共哲学的研究在西方的英语世界一度盛行,至今方兴未艾.国内对公共哲学的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也出现了一定的繁荣景象,但一般都局限于对西方文本的翻译和解读上,很少有学者具体思考中国的公共哲学问题.清华大学的万俊人教授在中国的公共伦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著作<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就是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而对中国的公共伦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但是,就整个学界而言,对适用于中国的公共哲学的论证还属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以西方公共哲学的某些理论为背景,谈一下中国的公共哲学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未建立之前,中国公共关系思想实际上是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中国公共关系学从产生到发展都深刻受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从古代朴素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到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建立,中国公共关系学始终与哲学的发展同步。在中国公共关系学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哲学分析方法日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互依共存、互寓共融,是中国公共关系学与哲学最本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方70年代末发端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公共行政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西方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升至更高的层次。新公共管理思想及政府再造实践在我国能否适用以及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吸纳这些经验是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中国目前的社会背景、实际状况,现代化特征以及政府管理思想的传统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既存在引入新公共管理的部分条件,也存在各种排斥因素,必须适度引入新公共管理思想和经验才是对待新公共管理的正确态度。结论是:在适度引入新公共管理和合理规划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应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中国公共管理制度急需创新,而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由谁去创新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一家;执政党、非政府组织也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民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政府、执政党、非政府组织三者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其中,政党是该系统的领导,政府是该系统的核心,非政府组织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后新公共管理是当前西方新的行政管理思潮。该思想在反思与批判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基础上而产生,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应用与实践。其核心理念是将经济理性与伦理价值两大理想相融合,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伦理政府。该思想与西方国家的实践为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公共行政思想,该理论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然而,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而言,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自身存在着不少缺陷,也缺乏“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当前我国行政改革中缺乏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实际上是价值不断冲突和人们不断寻求价值间相互平衡的历史,这一过程推进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最早是产生于企业界的,后来公共部门才逐渐将其从私营部门中引入。因此,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折射出市场的法则和机制,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8.
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是目前西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新公共管理主要在目前针对西方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当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横行的问题而被提出,用市场化的手段替代政府职能是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西方管理学界的相关学者主要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对企业家精神的过度依赖和社会公平等问题加以批判,这种批判的价值根源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产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对公民权本身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新公共管理随之兴起.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代表思想--奥斯本所提出的企业型政府管理理念,分析了这一理念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学界近百年的思想传承、理论反思、学科建设与实践探索,在广泛研习西方诸多理论流派、深入总结中外公共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理应逐步趋向并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内涵,即:学科定位应当综合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理论等学科优势;价值基础应当蕴含公平、民主、效率等核心观念;研究对象应当聚焦公共部门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以及公共组织运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管理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主体、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是学者们研究较多的几个方面。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危机管理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公共危机发生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研究方面,不同的学者分别从电子政务的视角、知识管理的视角以及协同治理的视角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最后,在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方面,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是需要被管理的。当前,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多倾向于政策分析,将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来分析论证,但是,公共政策本身也是需要被管理的。公共政策管理研究是理论研究的拓展,也是公共政策现实运作的客观需要,这既是对理论研究的凸显,更是对实践活动的回归。公共政策管理财于提升政策绩效、化解政策冲突、降低政策成本、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政策管理的形成和产生绝非主观臆断,其内在特征是公共政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公共政策管理行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 1993年颁布《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至今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而形成的。文章从分析西方公务员制度形成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基础来探讨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缺陷进行现象的列举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从法治角度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界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分尚不十分明确,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本文从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顺序,理论和认识论基础,政府所起的作用以及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管理方式与手段,公务员回应对象以及对公务员的看法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二者之间关系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并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政府难以独自应对公共危机,因此,非政府组织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非政府组织因其政策倡导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应对公共危机。但是,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管理还存在不足因素,受到我国现行政府制度的制约;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组织性质模糊的影响,因此,应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举措。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公立医院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已成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公立医院推进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政策要求,提出了改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需要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做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件。在公共危机论理中,由于特定的危机形势和政策系统的局限性,极易造成政策制定、执行的困难,使政府陷入“政策困境”,产生政策“无能”与应对危机所迫切需要的政策“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要化解这一矛盾,使政府走出政策困境的出路在于提高政府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公共设施的组织架构是建立运营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公共设施的未来走向等来制定具体的方案。广东科学中心属于典型的“政府投资、公众消费”的公共物品,实行业主与经营管理者相分离,走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是值得尝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兴起与发展,在技术、制度、组织,理论和文化等层面都有其深厚的价值基础.但随着公共管理价值基础的变化,传统的公共管理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民众的意愿和要求.所以,要想在新时期进一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就应该从参与公共政策,参加投票选举、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等多方面着手,扫清公民参与的障碍,拓宽公民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俊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21-124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立法保护、规划设计的社会参与以及公共安全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对我国通过构建高效合理的管理体制、运用风险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规划建设注重科学合理性与前瞻性等方面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得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