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师道杂议     
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的观念,远在荀子之时就已出现。明清之际,一般人家厅堂中部立有“天地君亲师”这样一个牌位。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了,民间渐而将“天地君亲师”改为“天地国亲师”。在中国古代普通民众心目中,天、地皆是虚位,君或国也是虚而远之的对象,故五大尊中,最为百姓看重的是“师”。  相似文献   

3.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佳节里,学一学荀子高屋建瓴的教师论,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影响十分深远。荀子在《礼论》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荀子以礼为纲的社会秩序构想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其中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天地君亲师成为并立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最为崇高的神祗,高居于神坛之上。对这一传统的形成,荀子的学说无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佳节里,学一学荀子高屋建瓴的教师论,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影响十分深远.荀子在《礼论》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荀子以礼为纲的社会秩序构想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其中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天地君亲师成为并立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最为崇高的神祗,高居于神坛之上.对这一传统的形成,荀子的学说无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万里 《成才之路》2010,(28):I0005-I0005
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历史上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封建社会时期,老百姓家里多挂有中堂,上面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解体,君主不再存在,这五个大字就改为"天地国亲师"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过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封建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奴才教育,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依附于对统治者的神化之  相似文献   

7.
概说 每当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时,总忘不了“天地君亲师,仁义理智信”的是是非非,其实这10个字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传统社交思想。在读《战国策》、《史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古代名著时,自然会为古人成功的社交而叫绝,也常会为失败的交往而惋叹。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每一个国人身边涌动,我们窥见到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莫不重视人际交往,真可谓时时刻刻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它铸成了我们的灵魂. 我家正屋挂的匾上,写着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个君字在解释为我们先祖和我们民族后,就永驻心间了.靠自己最近的,就是父母亲和老师了.由近及远,天地也就不那么遥远了.渐渐地,我也明白,天地、上苍,就是雄伟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9.
荀子强调敬天、尊祖、隆君师,主敬思想是荀子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制度派的代表人物,在认同传统礼制的基础上,荀子发展了天的自然主义一面,指出敬天是因为天的自然养育功能。针对商周以来的祭祖传统,荀子突显了先祖血缘所出的人伦意义,同时由于君师在社会治理上的重要作用,荀子还力主隆君师,从而使其主敬思想,摆脱了宗教神秘色彩,而完全植根于天地君亲师的不可或缺的现实功用之上。  相似文献   

10.
商君书札记     
更法第一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严铁桥校本作“错法务民主张”,孙诒让据《新序·善谋篇》改“错法务明主长”。铎按孙校是。主长(去声),君也。明,尊也。《诗·大雅·楚茨》:“祀事孔明。”笺:“明犹尊也。”《礼记·礼运》:“故君者明也,非明人者也。”《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郑注并云:“明犹尊也。”《祭义》:“明命鬼神。”郑注:“明命犹尊名也。”《墨子·明鬼》:“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管子·牧民》:“明鬼神,秖山川”,《君臣下》:“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  相似文献   

11.
一、把下面加点词注音并翻译句子: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列传》)二、选择“而”、“于”、“以”、“为”、“则”、“与”中的一字填在合适的句子中:①故君子之所以日进( )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荀子·天论》)②子温( )厉,威( )不猛,恭( )安(《论语·述而》)③先生之方能若是,( )太子可生也。(《史记·扁鹊仓太公列传》)④故( )言举人,若( )毛相马。(《盐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高二册)一文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句中的“则”字,课本里没有作注,在教学参考书中译为“就”。其实,这句中的“则”字不能作“就”字讲,它是用来表示对比的。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则”字连用表示对比。如《荀子·正论》:“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表示在国内如何,在国外如何;“则”也可以  相似文献   

13.
二、贰、两都是基数,但用法有所不同。(一)“贰”是“二”的大写,是后人防备数字涂改的假借用法。①“贰”在“不专一”的意义上与“二”相同。如《荀子·天论》:“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遵循治国原则,而又坚定不移,天就不能使人遭祸)。②在数目的名义上,“贰”与“二”通。如《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14.
"报本反始"观念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生发于人们心中,至《礼记》则正式拈出了"报本反始"这个词,分别见于《礼记·乐记》《礼记·祭义》《礼记·礼器》和《礼记·郊特牲》中。其中,《祭义》《礼器》《郊特牲》重点阐释了"礼"的"报本反始"内涵,《乐记》在礼之外,则突出阐释了"乐"的"报本反始"精神。它从人体、他人和集体、天地自然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礼乐的"报本反始"意义,给后世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辞海》和《辞源》引《易·乾》“九五,飞龙在天”释“九五”为“君位”,似未探得其字义训诂的依据,两字应是源自华夏远古时代的“九部”、“九州”、“九井”、“九门”和“五帝”以及与五帝相应的“五方神庙”,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九部”、“九州”指空间和地面区域,“九井”乃祭祀神灵的九个圣水池,“九部”则是通向天界的九个门口;“五帝”乃是远古部落大联盟的五位首领,“五方神庙”则是与五帝相应的大统一原始宗教政权的结构模式。二字均有神圣而高档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之“生”字不需破读,本可解通,“生”字当解为生来,不必通“性”,且通假与否,句子意义没有实质差别。《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之“生”,指生畜,是“活”这个意义项语法化的结果,不必说“生”是“牲”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17.
对《论积贮疏》(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有关通假字、异体字的几条注释,提几点商榷意见。一、“畜积足恃”的“畜”,课本注为通“蓄”,值得商榷。辨别古文中是否用了通假字,应以文理是否通顺为依据;而要断定文理是否通顺,则必须对字的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字的本义或只了解它的某个意义,以此去判断是否用了通假字,往往会将本字误为借字。“畜chù”,本义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引申义是积储,例如:《礼记·月令》:“务畜菜”。“蓄xù”的本义与“畜”的引申义相同,例如:《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由此可见,“畜”是“蓄”的同义词(二者词义有重合的地方),绝非通假字。二、“今殴民而归之农的”“殴”,课本注为通  相似文献   

18.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19.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20.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