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献替"之"替",辞书皆解为"废替"之"替",为古书作注者皆从辞书。"献替"之"替"是"朁"的俗字,加言旁而为"谮",俗作譛,与谏字意义相近。献谮,言诤言进谏,不同于讽谏。文章考证"兓"、"朁"是僣(僭)、谮(譛)的古字,认为《世说新语.纰漏》"献替"与"献荐"音近,故听者出纰漏,听成另一个词。替字通谮(譛),《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之"替"亦当解为"谮",言早上进谏而晚上就被人谮毁。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3.
义不相属是王念孙《读书杂志》的训诂、校勘理据,为其首创。义不相属说与今之搭配理论近似。王念孙运用义不相属理论,为古籍疑难字词的训释和校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百密难免一疏,间或有失误。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诗经·齐风.鸡鸣》篇"无庶予子憎"这句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关键是对"无庶"和"予"的解释各持己见。本文综合前贤古注和今人说,认为整句诗的意思是"庶无与子憎","予"是"与",即给、带给的意思,"无庶"表示希望的口气,"予子憎"是动词带双宾语,犹《左传·文公六年》"予之法制"。  相似文献   
6.
苦在古代经常用作名词表草名,但究竟为何草,争论颇多。或曰甘草,或云苦荼,或曰地黄,或曰黄药,迄无定论。比较众说,从造词理据、用字通假以及文献用例等方面考证《诗经.唐风.采苓》苦字的名词用法,认为苦作地黄解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7.
苦在古代经常用作名词表草名,但究竟为何草,争论颇多。或日甘草,或云苦荼,或日地黄,或日黄药,迄无定论。比较众说,从造词理据、用字通假以及文献用例等方面考证《诗经·唐风·采苓》苦字的名词用法,认为苦作地黄解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言语的交往活动比任何时代都要繁仍。故有识之士呼吁人们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突破。2003年6月13日《参考消息》就有一篇文章《能改变人们思想的七个R》,其中第一个R指推理(reason),举的例子是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的成功确实离不开她的口才尤其是推理能力,因此她能说服人,从而改变人们原来的想法。我认为,语言的突破是我们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如果我们的语言才能得到了突破,我们的事业就能事半功倍。语言的突破不仅是指书面语言,而且也指口头语言。后者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注意得不够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因语言障碍或口才不佳而在应聘场上屡吃败仗的,不乏其例,学生语苦的突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需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精盛 《现代语文》2006,(6):122-123
该文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尺度,从训诂、语法、校勘等角度权衡,对王念孙<读书杂志>"庸身"条以及杨树达、吴蕴慧的解释提出了异议,阐释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许慎是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其《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李红霞博士撰写的《许慎》是关于许慎及其《说文解字》的传记。该书陈述了千载之下许慎迄今犹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经历,阐释了《说文解字》的内容、价值和影响以及许慎的学术思想,弥补了学术界无许慎评传的遗憾。该书资料搜罗比较详细而具有工具性,文字优美深入浅出而具有可读性,评论切中肯綮而蕴涵了较强的学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