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青年》杂志曾经历过从"欢迎来稿"到"不另购稿"的变迁,反映了作者结构乃至刊物属性的变迁,意味着《新青年》已由陈独秀独家经营的杂志变成了"同人杂志";《新青年》起初发行只有千本,最高峰则达到一万五六千本.聚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新旧之争,使得《新青年》越来越兴旺,同时《新青年》还借助大众传媒延伸与强化了它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畏庐遗迹》收录林纾晚年创作的青绿山水画28幅,是其代表性画作,也是研究画家林纾最原始、最信实的图像资料。本文以《畏庐遗迹》为蓝本,通过与林纾的画论著作《春觉斋论画》及其它相关资料的互较,分析林纾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态度、方法、趣味等问题,从而探讨林纾的艺术风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大致得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就画法而言,林纾严谨细致、恪守规矩。尽管他向往从心所欲、漫为挥洒的创作状态,却始终保持审慎态度,未敢付诸实施。第二,就画理而言,林纾的山水画通过相形相成、相反相生等基本原则,达到远观而脉络明晰,近觑而质地丰实的艺术效果。第三,就趣味而言,林纾向往烟霞作伴、林泉为志的自在生活。他的作品温和蕴藉、平淡天真,追求建构在高文化素养和心性品格基础之上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杂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公共论坛,在1918年后演变为同人杂志,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拓展阶段,以平等、开放的办刊理念,广纳稿源。打造名牌栏目,在江南为新文化界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论坛。  相似文献   

4.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为中国近代两大名刊。两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文化论战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言之,杜亚泉时期的《东方杂志》认为"中西文化调和",而陈独秀时期的《新青年》认为"中西文化断然不能相容"。从表征上看,商务印书馆"十大杂志"广告是应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的攻讦而提出的应对措施。从文本分析看,"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是反映出《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谁更"趋新"的问题。应该来说,应将《东方杂志》归于新文化运动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林白水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办报实践为例,分析林白水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窘和疏离。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成为学界、报刊界讨论的焦点,林白水那辈文人士大夫阶层可能尚未完成中西知识的融合,就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重新遭遇知识的震荡。林白水对新思潮的讨论介入甚少,他和林纾、《公言报》的关系导致他在当时的处境颇为尴尬,始终站在新思潮之外。即便是他较有把握的办报事业,在民国时期也陷入困境,办报资金不足的困扰始终影响到报纸的发展,也使得林白水的言论和行动并不相合,充满矛盾。林白水在民国时期的处境实则是一部分在清末"叱咤风云"、而到民国"踯躅不前"的文人士大夫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虽然大幕要到2月份才在艾奥瓦州正式拉开,但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已经在过去一年间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媒体奇观。这位被中国网民称为"川普"的地产大亨一向以曝光各种夸大其词的"内幕"和发表夺人眼球的偏激言论而著称。在以往的竞选活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统主流媒体把他的言论放在娱乐新闻版刊登,主流社会也把他当做茶余饭后的谈  相似文献   

7.
姚克波 《新闻界》2007,(3):115-116
本文论述了《新青年》杂志对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其编辑思想,并重点介绍了由编辑部策划的一次媒体炒作——钱玄同、刘半农具体实施并挑起了关于新旧文化的大讨论的“双簧戏”,简略分析了这次炒作的文学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玉霞  符青云 《青年记者》2009,(16):113-113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宣传思想,可按其政治态度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15年9月~1918年11月)、中期(1918年12月~1920年8月)和后期(1920年9月~1922年7月)。  相似文献   

9.
"手术室拍照事件",在新浪微博引发了热烈讨论,网友言论由偏激走向理性,这是网络舆论实现"自我修正"的有力证明。本文首先呈现舆论的形成过程,接着探讨舆论实现"自我修正"的机制,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谢明香 《编辑之友》2021,(8):94-100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传播媒介,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文章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然后迁至北上广,再返沪至粤,经过多达五次辗转迁移.《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及编辑方针也曾做过多次调整:其办刊宗旨经历了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其办刊理念从思想启蒙开始,至启蒙与救亡双重主题交集,再到救亡压倒启蒙主题转向与换位,杂志的传播由思想革命、文学革命转向了政治革命,后期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青年》社址的迁徙更迭及其办刊宗旨的演变与传播活动的变迁,深刻呈现了新文化运动从知识精英内部的学理探讨,逐步延伸至公众舆论层面的表达和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最后又从公共论坛转变为政党机关刊物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姜波 《青年记者》2012,(32):76-77
国外言论版的兴起与发展(1800年~1980年)(一)起步阶段(1800年~1920年)言论版这一报纸版面形式产生于美国,早在200多年前便在美国报纸上占有了一席之地。179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外孙贝奇创办了《费城综合广告报》(又名《曙光女神报》),并于1800年将社论文章移至二版,当然此时的社论仍基本是单篇发表,并不能称为"版",真正形成规模和形式规范还是在19世纪30年代的廉价报刊时期。1841年《纽约论坛报》诞生,这份"道德机关报"由享誉盛名的霍勒斯·格里利创办,他没有走《太阳报》、《先驱报》耸人听闻、感官刺激、夸大渲染的"黄色新闻"之路,而是兼顾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以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营造一个"公众论坛",第一个正式的社论版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姜翠英 《东南传播》2012,(6):118-120
1920年春随陈独秀的南下,《新青年》由北京迁回到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南下后的《新青年》放在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转变的历史情景中梳理,在阐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历史必然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与社会情境的互动。历时地描述了五四后《新青年》地域转移的发生以及其新闻内容上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情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从《新青年》的思想探索看中华民族道路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1915年9月的《新青年》,是中国新 闻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新青 年》的非凡的历史穿透力就在于:在20世纪中 国创办的所有媒体中,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 《新青年》那样给予当时社会造成雷鸣般的轰响, 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新青年》那样提出那么 深刻而纷纭的思想,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新 青年》那样激烈而勇敢地抨击旧事物,倡导新事 物,没有哪一家媒体发出的呼唤和呐喊,能够像 《新青年》那样超越时空,刺过悠悠的历史,至 今长啸不已!  相似文献   

14.
程巧玲 《兰台世界》2012,(13):25-26
林纾(1852—1924),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经由曾宗巩口述而翻译的《鲁滨逊漂流记》文言版本,言辞精美,文笔舒畅,体现了出众脱颖、笔墨饱满的翻译水准,令人崇敬,影响深远。一、文化交流的沟通者林纾是福建福州人,热衷于文学阅读,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14):86-86
★《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张耀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定价:22元张耀杰在书中讲述了政学两界的旧情往事,比如林纾与《新青年》的文化之争、高一涵误写的历史等。张耀杰在自序里说,希望这些故事能“点亮现代中国的历史盲区和社会盲点”。★《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德)古多·克诺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29元10岁参加少年队,14岁参加希特勒青年团,然后加入纳粹党,再参加青年义务劳动军以及国防军……这是希特勒为他统治下德国孩童规划的人生“。他们一生都将不再有自由”——希特勒这个阴森而恐怖的威吓真成了几百万…  相似文献   

16.
张怀强 《东南传播》2014,(10):110-112
王家卫电影众说纷纭,神秘莫测。笔者在对其电影进行了纵向阅读后发现,记忆及其变形是王家卫电影里的超稳定存在,王家卫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揽镜自窥中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影像体系。记忆(身份/乡愁)态度的逐渐转变以及镜头语言的日趋成熟让王家卫有了尝试新内容的想法。从"自我"迈向"众生",《一代宗师》是其创作生涯的节变点。  相似文献   

17.
杂感式专栏言论是专栏言论中又一种重要形式。它属于务虚型富有文艺色彩的轻型的言论文体。它的名目繁多,散见各报刊的辟有随笔、随感、漫笔、杂谈、漫谈、札记、时评等等专栏,似可统称为杂感式专栏言论。从广义上说,都可称之为杂文。在我国,这类言论专栏较早见诸报刊且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有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面世的《新青年》“随感录”、“湘江评论”“放言”、《政治周报》“反攻”、《向导》“寸铁”,以及于三十年代初期业经改革后的上海《申报》《自由谈》和由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的“漫笔”专栏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来,办得较有影响的杂感式言论专栏,有作家个人主持的专栏,如邓拓于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开设的“燕山夜话”、林放(即赵超构)于上海《新民晚报》长期开设的“未晚谈”等;有  相似文献   

18.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16,(4):69
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川普"唐纳德·特朗普一向以曝光各种夸大其词的"内幕"和发表夺人眼球的偏激言论而著称,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媒体奇观。出于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的需要,美国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出格言行和极端言论采取宽容甚至变相纵容的立场。请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和硕士生周迦昕的《"川普"奇观与美国政治新闻的困境》。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非洲的新媒体发展不平衡。但从整体来看,非洲已经成为互联网尤其是  相似文献   

19.
本人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内对《新青年》进行考察,探讨集结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这份刊物在当时构建起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他们又是用何种公众舆论来充实这个公共领域的。正是这样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影响,使得《新青年》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动员作用,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20.
<正>数码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从事新闻传播的图片编辑来说无论在工作方式还是工作理念上都带来强烈冲击,在面对愈演愈烈的数字图片造假问题时,也对图片编辑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图片造假的根源及危害数码技术的泛滥、新闻道德缺失、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主管部门监管不利是造成新闻照片造假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2004年4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某记者参选普利策奖的照片被检测出造假,为《洛杉矶时报》带来了不小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