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得到各界的认可,在散文翻译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本文旨在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英汉两种语系的特点,从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角度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重申翻译转换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散发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充满了对国家、对个人与事物的态度与评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的译注者———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注重应用评价理论中不同的态度与介入资源,使译文与原文达到等效的态度与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3.
伯顿·莱夫尔认为句法是散文翻译的最佳单位。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他的风格再现手段为理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篇散文的英译作品从排比、重复、设问和短句这几种类型进行风格再现分析,旨在探索一条再现散文风格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由于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的差异,汉语修辞与英语修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汉英散文的互译变得困难。鉴于此,笔者以张培基翻译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对其中常见汉语修辞格的英译进行分析和研究,从物质和社会角度探究了英汉修辞格的异同,提出汉语修辞格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库,考察其中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译本中归化手法共有113处,使用几率高达48%。这说明归化翻译策略在特定的文学体裁中的确是实现翻译过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张娟 《文教资料》2011,(11):48-50
成语的汉译英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而在散文这种文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成语,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散文翻译中,成语汉译英时意象的保留、丢失与改变。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数字成语始终是四字格成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折射出了很多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数字除了表实指外,往往还表虚指,因此,要翻译好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来源,对其中含有数字的四字格成语的英译特点进行了探讨并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钱仕盈 《现代语文》2016,(4):158-160
在"英译云南民族风俗文化"的翻译活动中,频繁出现因文化语境因素带来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接受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英译云南民族习俗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究文化语境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接受的影响。文化积累和文化异同制约翻译策略的选择,文化接受程度确定翻译接受程度。在英译云南民族风俗文化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语境的各类因素,选择相应的翻译手段,克服翻译障碍,实现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张培基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符合厚翻译理论要求的方法较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汉语的文化信息。其为了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阅读体验,或为了避免冗长复杂采取的违背厚翻译理论要求的省译方法,是造成部分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够准确或与原文风格、意境不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使得文化传播成为世界的常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世界,既是展现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也是使世界了解中国的良好途径。本文将文化翻译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研究,通过选取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经典散文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在文化翻译学指导下韩愈散文的英译过程,展现文化翻译学在古典散文英译中的适用性,为未来古典散文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6,(6):86-88
桐城派散文英译活动的研究与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契合。通过桐城派散文英译成果的梳理,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提高桐城派散文英译质量与海外传播效果,补充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的短板,深化典籍英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语用充实是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关于语言使用与认知的过程。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基于某一特定语境下对原文的信息空缺进行语用加工,并对译入语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信息充实和顺应,从而寻求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本文以关联顺应为理论框架,从语用充实的视角探讨《论语》的英译,以期为今后的典籍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散文的风格堪称散文的精髓,如何能将散文的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完美再现一直是众多翻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以当代著名翻译学家周领顺所著的《散文自译与自评》一书中的散文英译为例探讨对应、重构和淡化三种风格再现翻译策略在散文英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突凸显了“翻译的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散文译介对中国散文现代性转型的作用,应着眼于翻译话语的差异性,首先,关注翻译者所采纳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其次,翻译散文的“理论旅行”,又为特定的历史语境所制约,出现不可避免的误读、篡改和挪用;第三,从“归化”的翻译策略看,着重探讨国外与国内不同语境下,构成中国现代散文“现代性”转型的关键要素;第四,关注散文大家族内部的分化与独立。各种散文的文类并非壁垒森严、互不关联,而是互竞互补,滋长繁盛,共同演绎着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群星璀璨的夜空。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境理论在翻译中应用的发展,不同语境视角对具体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愈加受到关注.其中,读者语境视角为实用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外宣材料服务且作用于译语读者,注重宣传效果,因此翻译时译者应利用读者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根据具体文本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有效性.本文就这二者的结合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高校简介英译的过程及研究方法。通过概括中国高校简介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分析顺应论的研究成果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得出顺应论对中国高校简介英译过程研究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以期使中国高校简介英译研究的翻译过程在理论研究上能够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蒋文静  魏黎 《海外英语》2020,(6):28-29,49
在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内外公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商务合同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译者想要精确地表达合同文本的内涵就必须理解文本所处的语境.该文为研究商务合同英译的策略及方法,引入了语境理论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同时阐述了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分析了语境理论在商务合同英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中译英时,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容易避免。但搭配方面的错误,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译文中。本文指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译文中的英语搭配错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纠正错误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