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古典文献与实际调查表明,南京江宁与曹雪芹家族及《红楼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曹上村的《红楼梦》故事采风及花塘村农民的《红楼梦》研究,以及当地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后《红楼梦》文化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端木蕻良与《红楼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在反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成长,有着浓厚的"红楼"情结;他一生都在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因此,端木蕻良的创作无论是观念还是技巧,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晚年所创作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曹雪芹》则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红楼"情缘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论脂评     
脂砚斋是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关系密切,情投意合的人,其辈位稍高于曹雪芹。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对后人研究《红楼梦》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写江宁织造署曹家的本事,因为曹雪芹一生坚持从曹府生活这口创作井中开掘生活材料,进行《红楼梦》创作,而曹府生活是曹雪芹的江宁织造署的童年生活经验.这是曹雪芹产生长久稳定的《红楼梦》艺术需要的原因.这和后天生活经验连续而长久地影响曹雪芹艺术需要.而长久稳定的艺术需要是保证曹雪芹坚持《红楼梦》写江宁织造署曹家本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的巨制《红楼梦》早入世界文学之林,但是曹雪芹诞生于何年,尚未发现直接文证。读了徐先生的文章,对关于曹雪芹出生的研究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了论点的作者是以史料和《红楼梦》中关于宝玉的生日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十二个贵族女子的统称,她们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重要人物的一部分。在曹雪芹笔下.金陵群钗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落春残的结局,作者把她们统统归入到“薄命司”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为一部以创造女子典型著称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即拥有众多的题咏诗作。这些“咏红”诗篇,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林则徐于嘉庆年间曾参与京师宣南诗社的活动,写诗抒情,“咏红”寄志。这一时期林则徐亦题写扇面诗,吟咏《红楼梦》黛玉、宝钗、湘云等11位“红楼”女子,共12首。此时,距120回程高本系统《红楼梦》问世仅20年之久。林则徐的“咏红”诗作,着眼于小说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的悲欢离舍,寄托欣慕感慨,要而言之,很值一读。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0.
启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尤其是对于满族文化的了解,为新中国出版的《红楼梦》作了第一个注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红楼梦》的读者,也为以后的《红楼梦》新的注释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功先生对于《红楼梦》注释的开创性工作,其视注释为学术的严谨态度,乃至对于曹雪芹文物、《红楼梦》版本的鉴定和所做的其他研究,影响熏陶了当代众多《红楼梦》的学人,在《红楼梦》的流传史和红学的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对红学研究领域关于《红楼梦》情节主线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红楼梦》三条情节主线说的观点,并对三条情节主线的流动过程以及作品独特的艺术结构的思想意义、美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叙事既是写实的,也是诗意和象征的。《红楼梦》荒诞叙事,寓示着作者对生命荒诞感的诗性体验,主要表现在语言层面和意味层面。探析《红楼梦》的荒诞叙事,具有文化意义、哲学价值和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中,题咏《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之丰富堪为第一。这些题红诗是红学研究中一座丰富的宝藏,但学界对其关注却最薄弱。综观近30年的研究,或作整体的评析,或引为考证资料,或是笺释赏析,或是对新发现的评介等,视角和方法都相对单一。当然,近些年的研究也显示出了此领域已渐引起学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5.
对近百年考证派新红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一、新红学的发展历程。1922年“胡蔡论战:”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走上历史舞台;“自传说”与“续书说:”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的桥头堡;俞平伯、周汝昌:撑起“新红学”脊梁的双子星座。二、褒贬参半、命运多舛:胡适新红学范式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16.
胡文彬先生的红学著作向以短小精粹、言之有物、贴近文本、贴近读者见长。其新著《感悟红楼》是这种研究方向的代表。面对目前存在的将《红楼梦》研究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神秘化的倾向,我们应该提倡胡先生这种"辅导读物"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事体情理”,要熟悉并弄通《红楼梦》的内在意蕴,必须先熟悉并弄通马列主义的理论体系,破除迷信,大公无私,探索红学失误的理论根源,从红学家们的二律背反中去探寻走出红楼迷宫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