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香文 《学周刊C版》2010,(7):116-116
一、作文教改的背景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困难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知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教学生如何写作文了,这是我从教多年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张玉蓉 《语文天地》2009,(11):58-59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汉语知识.一般编排在一个单元后面或附录中。学生掌握好汉语知识,对学习课文、练习作文以及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目前的汉语知识教学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是有些老师对汉语知识的实用性认识不够.认为“教”与“不教”一个样.因而碰到汉语知识.要么走马观花匆匆带过.要么熟视无睹只字不提:二是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汉语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从1912年起经历了结胎、发育、形成、完善四个阶段。1977年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正好是完善阶段中第一次对这一学术观点所作的完整而科学的阐释。这以后的两次谈话中否定了诸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的不严密、不科学的提法.明确指出“达到”“需要”两个词不能少。对于到底如何落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叶圣陶先生毕生以此为研究课题.力图找到“可循的规律”.也期盼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协力把规律一条一条精确地归纳出来。  相似文献   

4.
埋怨如今的学校只教“存量知识”而不教人“如何创造知识”.这虽是大实话.但并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说学校教育扼杀人的创造力.这只是社会压抑个人创造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颇赞赏古人这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如何把这句话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这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最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渐渐地体会到,运用“单元教学法”进行教学,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能够十分有效地达到叶圣陶所提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语文教学总目标.叶圣陶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习惯,在教  相似文献   

6.
在数据定义万物、数据量化万物、数据联接万物的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科学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取得快速发展,将目标直接指向了如何从数据中提取和建构知识。数据科学指向的数据挖掘与知识创造过程系统描绘出从数据到知识发现的完整流程。本研究试图从数据科学的视角探寻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知识观形成,从数据与智能技术带来的知识生产方式与知识生产要素的变化中尝试刻画出重塑的知识观轮廓,并对“教什么知识”“知识如何教”“如何化知识为素养”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回答,以寻求教育迎接知识创新人才挑战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写作何以能教”,这是被写作学科悬置已久的问题,是写作学元问题。文章从“何为写作”、“何为可以教”、“何为不可以教”进入这个问题的内部,初步厘清写作在什么层面上是可以教的,在什么层面上是不可以教的;并对现有的大学写作教材及写作课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评析,对我们如何在可以教的层面上努力,在不可以教的层面上加以引导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埃德加富尔曾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产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里所说的“教”主要意思就是指传授学习方法,“不教”就是指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己能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探求科学文化知识。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师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  相似文献   

9.
钱江 《青海教育》2008,(11):28-29
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老人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些都在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无师自通、不教也能学、学了就会用的语文能力,教学中就要有一个系统的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教与不教,结果都一样。”这是语文教师经常用来自嘲的一句话。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怪象。似乎越到高年级越是如此。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怪象,如何破解这个怪象?多年来,语文界人士为解开这个症结,前赴后继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方向是建构合理的语文的知识。批判与建构并行,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并重,期冀知识教学的运行能符合课程特点,期冀语文教学有新的面貌。本期我刊郑重向语文界同仁推荐林汇波老师的《语感知识的存在、建构及载体特点》一史,这篇文章从“语感”这仓难点切入,为语文教学低教号脉并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值得一读。同题的王燕佺老师的文章也一样推荐给大家。期待大这就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犹如百川归海,是天地间知识的汇集地。单是“语文基础知识”,按《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7年2月颁布)提出的就有:读写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言语法知识。写作、修辞分门提出,考试分门检查,可课本的练习综合编排,教师是分开教,还是综合教呢?这就有点难!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在由“知识中心说”向“语感中心说”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完全肯定“语感中心说”而彻底否定了语文基础知识;另一种是固守“知识中心说”,极力排除语感终极的教学目的。如何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感的关系问题,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学首先要端正的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怎样学、教师如何教”成了教师思考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将已知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领悟新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了解知识的迁移会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特点,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这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是为了“导”,“导”是为了“学会”、“会学”。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变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学生“会学”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相似文献   

15.
“教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教学科知识”是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原点之问。针对当下英语教师普遍重视“如何教学科知识”而对“教什么学科知识”关注不足的现象,本文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英语教育领域课程内容中“学科知识”变迁的基础上,从知识分类的视野把英语学科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根据英语学科知识的性质精准把握“教什么知识”,有助于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学科育人的问题、语言运用的问题及立德树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的“现代汉语知识”课向学生传授的是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偏重于理性的结构分析。这就使得它与同属于中学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课相比,缺少了许多的审美因素.如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以及恢宏壮阔的场面描写……因此不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使之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故而就有不少学生认为这门课枯燥无味.学来没劲。再加上现代汉语的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不同程度地学过。就更有了“炒旧饭”之嫌,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知识?是孤零零的呢,还是在一个网络中间和其他知识建立起了联系?这是衡量知识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带着对“知识求多更要求联,教知识更要教智慧”的美好憧憬,我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内容为例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近来,教育界正在讨论如何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我这里提出将现在的中学语文课一分为三的设想,求教于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研究的专家和教师们。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作品阅读;二、作文练习;三、汉语知识。因此,是否可将语文课分设为“文学”、“作文”、“汉语”三门课,分编三种教材,分人任教(在规模很小,没有平衡班的学校,一名教师也可暂教二门或者三门都教,但这样的学校目前是少数)。文学课除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外,再简单地讲一点文学常识。作文课包  相似文献   

19.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学是学生知识变化的原因,“教”是外围,只能起帮助,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能通过学生才能得到发挥。“教”和“学”这对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主要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