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三元空间的出现改变了知识的本质,带来了全新的知识观。揭示新知识的发展与演化规律,是从根本上回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什么”“如何教”等核心问题,也为构建适合国情的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教育评价以及教育供给模式等提供重要参考。为破解这些问题,研究基于演化思想将数据挖掘方法融入互联网知识演化规律中,从新知识内涵特征出发,构建互联网时代知识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框架,为从实践层面探究知识发展演化规律提供理论支持。整个研究框架分解为互联网知识表征模型研究、互联网知识抽取机制研究以及互联网知识发展演化规律研究等三个关键问题。在知识表征模型中,重点界定互联网中知识的内涵与特征,并此基础上依据知识表征原则构建知识表征模型;随后,依托专业社区文本数据探索互联网知识的抽取机制;最终深层次挖掘知识数据的统计学规律,探寻互联网知识发展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一习惯说法开始,追述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了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一知识观的理念下,体验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关联的教学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观的转型与教师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知识观的变化这个角度,指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下其知识动态建构的重要性,并深入教师工作的“现场”,从教师特定的专业知识场景来探讨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所思考的具体问题是:知识观的转型对教师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知识观及其变化是如何体现在教育情景中,从而触及与引发教师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从“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都贯穿了知识生产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力观的形成和发展,推进了我们对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自乔治·西蒙斯于2009年前后率先提出以“软、硬知识”区分为标志的“新知识观”以来,“新知识观”在我国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当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软、硬知识”划分的四种观点,大都是从知识的表达或运用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分类,而不是从知识的本体与根源上进行划分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新知识观”对于...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引发了人类知识图景的遽变。数字化、智能化的知识生成、知识表征、知识形态弱化了知识的确证性,人类从追求知识之普遍性、真理性转而追求其经验性、实践性。知识变迁深刻影响着传统知识教学,知识本位的价值立场、以科学为中心的知识内容、学科分化的知识组织等使教学知识不断累加,知识的智育价值、功利价值被强化,知识过密化、浅表化加剧,知识与生命相疏远。人工智能时代,基于知识变迁中教学改革面临的知识困境,教学知识变革是教学变革的前提。这需要通过教学知识的生命立场重建和人文价值重估,走出“教学便是教知识”的观念桎梏;以“减法思维”精选教学知识、以“主题融通”重组教学知识,倡导“人机协同”的知识学习,走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困境。未来,教育必须按照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并坚持知识为生命服务的原则,才能培养出不被技术“物化”和被算法决定的、有高度主体性的人;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作为沟通教学知识与生命本体的桥梁并引导学生走向“技进于道”的超越,“人工智能+教育”才能回归育人原点,使学生在技术协同的教学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知识观转型与职业教育理想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代知识观受到人们的质疑。与现代知识观相联系的现代大学思想和职业教育理念也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博雅教育与技术传授的论争与反思中寻找发展方向。对职业教育而言,应适应知识观转型的要求,致力于教育目的与价值、知识内容与结构的统一,达到“做”与“想”、“实践”与“理论”、“物质”与“理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的嬗变与教育思维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范式革命,表现为理论视野从“发现规律”到“阐释意义”的转向、从“科学实证论”到“人理解论”研究方法的转换,从“惟我独尊”到“和平共处”理论旨趣的转移。后现代知识观及其思维方式对教育研究思维转型具有深远的启迪和借鉴价值,但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教育研究已全然无需科学审视,更需要去反思“教育是事实吗”、“教育有规律吗”等深层理论问题,井进而努力去寻求在对立的两极问如何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观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人类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当下,知识图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然迫在眉睫。从哲学范畴来讲,知识观涉及对知识的主体、本质、结构、承载媒体等问题的认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以工具的形态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还能以某种近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使知识主体从人类自身转向人机协同,知识本质从人类认识的成果扩展到碳基智慧与硅基智慧并存,知识结构从层级明确的“建筑”结构转向人机动态交织的“舞蹈”结构,知识承载媒体呈现出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特征与趋势。因应智能时代知识观的嬗变,亟需树立新知识观,为未来智慧教育体系构建起以新知识观为地基的大厦。  相似文献   

10.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教育专家”或“研究者”的新型角色,日渐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活动中。如何认识并逐步实现这种角色之嬗变,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亦是落实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保证。本文从知识的视野出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角色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知识论基础,即教师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消费者”与“传递者”的角色;教师作为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同样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与“创造者”。这在本质上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种角色转换,首先需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双方在知识观上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时代的知识状况和现代哲学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迫切要求课程领域建立一种以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知识观。“教化”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强调人既走出自身与知识和人类文化等客体精神交往、又回到自身的双向历程。在“教化”的视野里,知识从有待人去占有的对象物转变为人实现自我超越并与世界建立完整意义关系的手段,课程成为人与知识“相通”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课程里,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由规训人的强制力量转变为参与人的精神转变的促进者。构建这样的知识环境需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以及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知识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人的存在,更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知识的传授。然而,伺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授知识。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教育背离了知识的本质和学校教育的宗旨。为了使学校教育能够真正担负起“成人”的教育使命,我们需要对现行知识教育进行彻底的批判与改造。本文认为,随着知识观的变革,知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变化,带来了人类知识现的变化,从客观、公众的知识观到个体性的知识观,知识的个人化成为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的“个体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社会学束家普尔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性.它是社会各知识权力共同体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而课程改革更是围绕“官方知识”的政治活动.与阿普尔的逻辑相一致,则“关于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课程知识观也充满着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作为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在当代世界性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课程知识观与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存在着特殊联系,因此在课程知识规领域,各知识观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并存”关系。而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转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于“知识”的内涵与表达产生了重要冲击,知识获取方式也日益丰富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于“知识”认识和理解上的变化.职业院校教师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以“知识”作为代表的个体,知识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发生转型,使得职业院校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影响力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在知识观转型中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影响力,进而影响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是需要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知识观下,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为指导,探讨中学社会学科中的知识分类.不仅论述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而且讨论“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以区分中学社会学科中性质不同的知识类型。  相似文献   

18.
技术知识观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知识观是制约高职专业课程发展的重要变量。在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必须依据当代技术知识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完整“职业人”的多元课程目标体系,实现从实践能力的提高到实践智慧的生成;构建以“任务逻辑”为组织方式的课程模式,实现多种形态技术知识在课程中的整合;超越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实现课程实施途径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栾雪梅 《现代语文》2005,(11):72-74
知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的能力和思想的改变主要是以知识为中介的。狭义的知识观常常把知识与能力割裂开来,往往脱离知识来解释能力。“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凡是后天的能力都应该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即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淡化知识教学,这并不等于不要知识,只是反对纯粹以知识点的划分来“肢解”文本。“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学会从生活的视角思考与探索问题;了解学科知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能够从背景知识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中感悟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文章立足于背景知识,分析了背景知识选择的原则,重点阐述了背景知识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优化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