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前不少教师仍存在着过分多讲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教师心理这一角度,来对它作一番粗浅的议论与分析。在教师心理上,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导致他们的过分多讲呢?笔者以为,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第一是怀疑心理。有些教师受传统、陈腐的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看不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只相信教师的“讲课”功能,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只依靠单一的讲解方式,怀疑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教师只有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才能学得多、学得深、学得好,“多讲总比少讲好”。特别是教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时,就更不相信学生有自己探索、  相似文献   

3.
张艳军 《新疆教育》2013,(14):90-91
以前我们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教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思考。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批评教师独霸讲坛的文章铺天盖地,而呼吁教师“当讲则讲”的文章也并不鲜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还该不该讲?又应如何讲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只有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摸索着前行。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数学课堂的“讲”与“不讲”。一、讲“精”不讲“少”【案例】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平时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惯了的教师,意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分析、去…  相似文献   

5.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退位”的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处理“讲”与“不讲”的辩证关系,这是一门艺术,考验着教师的能力和智慧.“讲”在关键处,是为“不讲”奠基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各类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灌输得太多,将概念变成脱离实际应用、死记硬背的公式、术语灌得多,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验.然而,老师灌输并非等同于学生学过。  相似文献   

6.
在作业批改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评讲过”,可下次作业学生“仍又错”。这就是说教师“讲过”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做“,更不等于“能灵活应用,真正掌握”。怎样提高评讲的效益呢?关键在于教师的评讲技巧,要“讲”得有针对性、深刻性、形象性,学生“练”得实在,才能提高教师“讲”的效果,使学生通过“讲”有所得,“练”有所获。一、针对性评讲时,不要不分轻重、难易、主次,从第一题直到最后一题平均使力,“详细”地一一评讲。而要在讲前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找出存在问题,给予归类组合,弄清哪些是大面积学生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7.
1 学生解题“通病”的症状一是心理恐惧———一看到大题或稍难一点的题就害怕 ,心发慌 ;二是思路盲目———面对大题或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 ,半天找不到突破口 ;三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听老师讲课听得懂 ,看书上的解答也能理解 ,但要自己动手解题却感到无从下手 ,说不出个所以然 .2 学生解题“通病”的症结主要在于我们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四多四少”现象严重 :教师讲得多 ,让学生自己动手练得少 ;解题技巧强调得多 ,常规方法重视不够 ;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总结得多 ,分析题意 ,由题找方法 ,举一反三做得少 ;机械训练做得多 ,解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评讲试卷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做了试卷,老师进行评讲能使学生更加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前提。在试卷评讲中,不少教师自觉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然而,也有相当部分教师在试卷评讲中,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面面俱到多,重点突出少;板着面孔多,生动有趣少。这样的结果免不了耗费时间多,学生收获少。下面,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一些反思。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现象:不少老师评讲试卷时,总喜欢从第一题依次讲到最后一题,担心学生这个知识点没掌握,那个知识点没弄清楚,…  相似文献   

9.
学生上课听得懂,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备课与上课上下足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听懂了课,但未必就会运用知识去做题.因为“听懂”与“会做”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从“教”的方面来说.我认为,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反应在教师“以教定学”.教师在讲课时以自己的机械指令,过度牵制学生...  相似文献   

10.
回想自己做学生时,任父母、老师讲了一大堆的道理,却总是我行我素;而今自己在教育学生时,即使说得口干舌燥,竭尽全力想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却总是收效甚微。真真应了爱迪生的那句名言:“任你喊得声嘶力竭,我却听不到。”从一名接受父母、老师谆谆教导的学生成为一名苦口婆心教育学生的教师,我深刻地情得:简单的说教虽能进入耳朵,却不能触动心灵,  相似文献   

11.
以“练”代“讲”五法□酒钢二小汪水兰一、导“读”代讲。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会读、读懂,所以,“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模式。课文容易处当然不必讲,可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即使一般的疑难处,教师也不必讲,不妨利用课文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读中去“瞻前...  相似文献   

12.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 ,需要做一定数量的模拟测试题 ,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试卷讲评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一环 ,如何做到试卷讲评高效有获 ,是备考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理论问题。笔者以为找准相应的立足点 ,改变传统试卷讲评的不良倾向 ,是讲好一份高考模拟测试题的关键。一、立足于学生考试的初始状态 ,改变传统试卷讲评无限拔高的不良倾向教师讲一份试卷可以花费很长的时间思考 ,查找大量的工具书 ,没有时间的限制 ,没有紧张气氛的干扰 ,因此 ,可以把一份试卷讲得头头是道。其实 ,这种试卷讲评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教师应该在自己弄清…  相似文献   

13.
误区之一:认为老师教过的内容,学生就应该掌握;老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掌握得越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上课满堂灌,只追求多讲知识点,多讲教师心目中好的练习题,怕浪费课堂时间,不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有甚者,老师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挤占学生的自习和休息,力图多讲些内容,让学生多掌握些知识,认为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师本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挥,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中,而实际上,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接受———整理———思考———运用的…  相似文献   

14.
冯梅珍 《广东教育》2002,(10):52-52
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指导学习方法时,教师要力改过去包得多、统得死的教法,着重在“放”、“练”二字上做文章。1.放:放心、放手。不少教师上语文课,常常是“忧”字当头,忧自己讲得不透,忧学生没有读懂,忧学生言不由衷,忧学生笔记不全等等。如此进亦忧,退亦忧,课堂上当然就唯恐不周,一包到底了。作为语文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到了该放学生一马的时候了。放,是放心。面对一篇文章,要放心让学生去研读、去感悟。诚然,就单个学生来说,其知识可能不及教师多,钻研不及教…  相似文献   

15.
刘丹青 《湖北教育》2004,(20):55-55
教学要达到“不教”之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如何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去“发现”呢?“点拨式”是常用教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在收音机上听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他满以为学生听得十分投入,但抬眼一看,却发现学生大都前栽后仰、昏昏欲睡,前排一名学生正在打瞌睡,而且睡态可掬,他双眼紧闭、口水长流,还频频点头。教师大怒, 一拍桌子揪起这位学生质问:“你在做什么?”学生一下惊醒,急忙回话: “我在听课。”师问:“听课?那你不停点头做什么?”生答:“老师,您讲得太对了,我表示赞成呀。”师问:“那你闭眼做什么?”生答:“您讲得太美了,我闭眼想象您讲的那个美境呀。”师又问:“那你长的口水做何解释?”生答: “那是您讲得太好了,我听得津津有味了。”师大悦,说:“哦,好,继续听。”于是,教师很欣慰地继续讲,学生很放心地继续打瞌睡。听了这个笑话,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则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课堂教学中,讲,究竟有没有必要?讲,怎样做好其中的取舍?讲,怎样才能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7.
一、由原来的“精讲多练”变成“少讲(或不讲)乱练”在传统课堂上,我们要求语文教师“精讲多练”,这无疑是对的。问题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如果多而精彩,学生也鼓掌;但如果讲得多,却是懒婆娘的裹脚,学生又没有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时空,那才叫学生活受罪。人们把这种教学方式贬之为“填鸭式”。而时下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着眼于程序性知识而不是结论性知识,即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而是教给一些良好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因此,便有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19.
用心讲历史育人重求真——《中国革命史》教学体会夏宝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更应当“用心讲历史,育人重求真”。也就是要用自己对学生的爱心、对信仰的诚心、对事业的热心去讲...  相似文献   

20.
“嗜讲”析弊黑龙江省讷河市四中陈有存语文课上,不少教师迷恋于“讲”,醉心于“讲”,甚至“嗜讲”成“痞”,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学一篇课文两三课时,几乎全被教师“讲”去了,学生没有时间认真读课文,没有时间记一点,背一点,然而,“讲”的效果并不佳。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