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伦,因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传名。但汪伦是何等人物?  相似文献   

2.
《赠汪伦》     
李白唐 《初中生辅导》2013,(35):F0004-F0004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3.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4.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妈妈:你看这首诗,是谁跟谁分别呢?快快:是李白跟汪伦。李白要坐船走了,汪伦唱着歌来送他。  相似文献   

5.
偶遇桃花潭     
小学二年级就学过李白的那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心里便对那深千尺的桃花潭充满了遐想。  相似文献   

6.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词鉴赏...  相似文献   

7.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很著名的一首赠别诗,我从小就能背诵。但在背诵时,却不曾有所怀疑:李白对汪伦的感情真的比千尺潭水还深吗?直到以后读了《李太白全集》我才明白,李白对汪伦哪里有什么真感情  相似文献   

8.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据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载: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徽泾县县令汪伦为一睹诗人李白诗仙风采,便修书一封,敬献给正作客秋浦(安徽贵池)的  相似文献   

9.
“踏歌声”应怎样理解大城县大尚屯镇冯张街小学毕铁池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人们传诵了上千年,甚至连学前儿童都能倒背如流。笔者在讲授这首诗时,发现一处疑点,现在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参考书上理解为:“忽然听到岸上传...  相似文献   

10.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两句是什么修辞手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一般性的比喻:“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种说法是拟物:“这两句诗此处不是比喻,而是比物的修辞手法。”一种说法是夸张:一种课本  相似文献   

11.
《桃花潭》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所提到的“桃花潭”是古迹名,在今安徽省8县西南。唐代李白与汪伦、万巨曾游于此,潭上有钓隐台,采红岗,垒玉墩。桃花潭四周青山倒映,潭水清澈。在津口的峭壁上写着“踏歌古岸”四个道劲的...  相似文献   

12.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汪伦酿美酒相款待。临走时,汪伦送行,李白甚是感激,至放歌台作《赠汪伦》一首留别,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汪伦为何人?宋本《李太白文集》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汪伦酝美酒以待白。”后人多沿其说,包括地方志。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汪伦》的诗,可谓脍炙人口。历代一些注家把汪伦说为“村民”,是一位普通的劳动人民,也有人以此诗为例,来说明李白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其实,汪伦不是“村民”,而是唐代的一位名士,并且还当过“县令”。  相似文献   

14.
莫相忘     
正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到过的地方,怎能没有故事?相传,汪伦邀约李白泛舟桃花潭,喝酒论诗,好不快活。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终究要告别汪伦,泛舟而去。诗的前两行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再写送行者。"乘舟"表明是循着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小船即将出发之时。这句话使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站在小船上即将离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踏歌     
李白《赠汪伦》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按“踏歌”是我国古代流行于民间的舞蹈,其特点是“踏地而节”和“连臂而歌”,动作节奏颇似西洋的踢跶舞。它不用乐器伴奏,形式自然,歌词则依据不同节口而更换。此舞后流入宫庭,相传北魏宣武灵皇后胡氏临朝时,因思念投奔南朝的情人杨华,作《杨白花》一词,令宫女连臂而歌。南朝每逢民间节日集会,亦多以踏歌形式载歌载舞。唐代,文人墨客多  相似文献   

16.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李白的这首诗叫《桃花潭绝句》,又叫《赠汪伦》。汪伦是谁呢?他是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地方的豪士。他曾经写信给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等李白兴致勃勃地来到泾川后,汪伦才实话实说:“桃花是一个水潭的名字,实际上此地没有桃花。信上说的万家酒店,是指有一家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一万家酒店。”李白被他的机智友好逗乐了,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开怀大笑。汪伦款待李白游玩了几天以后,又赠送了他名马八匹、官锦十匹。离开的那天…  相似文献   

17.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历来脍炙人口。多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汪伦是何等人物?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都写道:“据说是泾县桃花潭的农民”…  相似文献   

18.
盼盼:你知道李白写过一首诗,名叫《赠汪伦》吗?园园:知道。不就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吗?盼盼:背得不错,考你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深”是什么意思?园园:太简单了,“深”的意思是“由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的距离大。”我想起来了,这首诗是说李白和汪伦两人的感情深,对吗?感情深的“深”可不是这个意思了。盼盼:对!刚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用的是本义,而感情深的“深”用的可是引申义,是说“深厚、密切”。在杜甫的《羌村三首》中的诗句“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中的“深”也是这个…  相似文献   

19.
谈“含蓄”     
讲究含蓄 ,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贯思想 ,“含蓄”的基本特点是“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也就是说 ,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 ,并不直接形诸文字 ,而是见于言外 ,通过间接方式委婉传达出来的。有丰富的弦外音 ,味外味 ,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境界。含蓄的手法用于叙事诗 ,可使诗精练 ,深厚 ,容量大。含蓄的手法用于抒情诗 ,可使诗所表现的情更深 ,意更重 ,味更浓。不妨举几首诗作比较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相似文献   

20.
机智的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赠汪伦》,诗歌表达了二人深深的别离之情。潭水深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别的深情,可见两人情义之深。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汪伦是如何结交上大诗人李白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汪伦本是安徽泾县人,住在桃花潭边一个名叫“万村”的小镇上。他与李白素不相识,却十分仰慕这位诗仙,很想结交他。然而李白大名鼎鼎,怎样才能请动他的大驾,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小镇来呢?恰巧机会来了,李白遨游名山大川来到皖南。汪伦深知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