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结合前景化理论和叶子南运用前景化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分析的方法,对毛姆短篇小说《食忘忧果之人》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些英语中的前景化在直译的情况下,在汉语中前景化的效果会消失,我们可以通过翻译转换的方式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2.
翻译伦理是翻译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首先由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近年来,中外翻译学界对中文原著的翻译热忱颇见高涨,然而多数翻译作品往往因过分苛求被西方读者认可而与原著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及其英文译本Red Sorghum的比较分析,弄清楚译者葛浩文的译文中是否合理地运用了译介伦理的思想,从而达到翻译忠实性与读者可读性的统一.希望为伦理角度的翻译理论注入新的活力,为译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选取《红楼梦》三个较好的英译本,就原文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个译本在文化翻译上异同的形成原因:译者的知识学养、译本出现时间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由于语言之间,不同表达方式之间存在诸多文化差异,翻译中建立文化对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的词汇翻译方面,译者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加以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1)直译:2)移译;3)音译;4)音译加类别词;5)目的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中带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6)增词法;7)解释;8)对应法。  相似文献   

5.
将前景化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使其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工具是译界正在探索的课题.选取朗费罗的《人生颂》作为语料,从前景化视角对其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更适合该诗的翻译方法,同时为这一研究领域加以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为视角,比较分析李清照词《声声慢》的三种英译,论述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源语诗人情感的传递和心绪的宣泄,在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大脑中形成格式塔意象模式,然后对译文进行合理的整体性翻译。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著名小说《红高粱》的英译本也大受欢迎。 Howard Goldblatt 的翻译迎合外国人的思维、观念,却又不失原著韵味,这是因为译本中有关形象的处理顺应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认为,利用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性解释红高粱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特有形象的处理十分恰当。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凸显女性人物形象的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富含女性主义思想色彩的小说《飘》的四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四位译者笔下的斯嘉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性别译者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形象翻译。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译者均有女性主义意识,并在译本中为女性发声;男性译者虽然有女性主义意识,却在翻译中有扭曲女性形象之意;女性译者对女性形象有保护和提升之意,但对于原文中贬低女性形象的一些语段,也有保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多选取同一作品的不同成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以《夏洛的网》的台湾儿童译者黄可凡的译本和大陆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性和契合度,发现改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种有效策略。译者通过增补、整合、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三种途径对原文进行改造,既可以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又能弥补成人与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差异。两个译本的契合说明译者的翻译改写是适度的,成人译者向儿童读者做的儿童化回归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操作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鲁迅小说选》作为语料,着重分析译者在语言层面的适应选择翻译策略,解读译者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三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适应性选择,旨在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莫言文学作品《红高粱》富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方言词汇,是传承和传播山东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翻译美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将传统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审美调节、审美共情、审美再现等美学翻译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对《红高粱》中山东方言词汇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呈现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方言翻译新范式,可有效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交际意图。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试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跨语境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之一。不同译者对诗歌语言、文体、风格以及文化思想内容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翻译活动的可接受性与译文的充分性不可能完备,只能通过种种翻译策略实现译文语义功能的补偿。文章以语言、文体、文化这一译者最直观的三维译为链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长相思》一诗的两种接受性较高的英译进行了个案分析,对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译者可通过语言的移情策略,文体归化策略,文化交际策略来实现翻译效果补偿最优化的结论。其新颖之处在于,打破跨语境诗歌翻译中翻译技巧研究惯例的局限,着眼于译者译为的整体翻译策略研究,为跨语境诗歌翻译寻找新的上升空间,突出了翻译补偿策略对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韦努蒂提出译者的隐形以及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等概念,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文章以莫言先生的《养猫专业户》及其译文为例,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及译文中如何使译者身份得以彰显等问题做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通过对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译文中这两种翻译策略会交替出现,并非一种策略从一而终,并且这两种翻译策略在合理的使用当中均可以使译者身份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5.
“文化缺省”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困难多由文化负载词来体现。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格外注意这一类词汇,选择合理的翻译方法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译作,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认识。本文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探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同时对林译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充满质朴与温暖的乡土佳作。译者在处理该书乡土语言翻译时,策略不拘一格,不仅灵活运用各种译法,还尽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予以再现,让译入语读者更为准确全面地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通过《边城》两个英译本的个案分析,探讨了乡土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总结了不同译者在翻译乡土语言时采用的不同策略及方法,从而探究中国“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及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的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李美华和傅东华翻译的《飘》,探讨了女性译者在翻译处理上所发挥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纯语言方面转换"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和交流,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领域。本文试图揭示《围城》译本中译者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来处理中国特有事物名称和概念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译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悟性。本文从悟性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入手,探讨了翻译中悟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及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翻译技巧和精神情韵两个层次分析了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认为在异质文化语境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对语言转换、原作的文化思想内涵和译作接受者的文化观念等因素都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