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背景] 当前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受到家人过多的溺爱娇宠,或者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和狭窄的生活空间使得多数小学生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导致很多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不懂与人交往的技巧,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因同学之间不会相处而引发的矛盾事件.为此,教会学生交朋友的技巧,教会他们做个受欢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勃良特通过书中人物的刻画及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和谐相处揭示了人性中的双重性这一永恒主题。人性的这种双重性可以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可以使人们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另有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赏识他人才会包容别人的不足,帮助他人互勉共进;只有赏识他人,才会悦纳他人、与人和谐相处。赏识他人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基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种的退化的人性危机而著就的,基于人本主义的视角浅析发现,人本主义存在本体论下自然界的"红高粱"及"祖辈们"的种性,人性本能论下"红色"人性的诠释,"野合"人性的展现,"反抗"人性的内化,需要层次论下生存、尊重、爱情的人性需求,都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人性真谛。  相似文献   

5.
让赞美开花     
每个人都天生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把"期待别人的赞美"列为"人性的弱点"第一位。心理学家兼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学会处理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人与社会或集体或家庭或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能服从于社会、集体、家庭、国家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可能被我们称为是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么他可能是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和自然相处,肆意破坏大自然的恩赐,那么他也是不道德的。反之,这个人学会了调整与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那么他是一个有道德人。 当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是因为人性的变迁,而是社会变迁使然,为保全社会和谐与秩序,一个时代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对人提出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道德规范。但是,一个时代的逝去,并不能立即改变一个时代的道德规范,是因为存在先于意识。因而道德标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时代要求,甚至阻碍时代变迁的步伐。每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会导致道德失范,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似文献   

7.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这句名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会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如当今的卫星发射、各种科研项目的完成等,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相似文献   

8.
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学会处理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集体、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结果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么,他可能是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服从于社会、集体、家庭、国家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将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和自然相处,肆意破坏大自然的恩惠,那么,他也是不道德的。反之,这个人学会了调整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那么,他是一个道德的人。人是不是与生俱来就会自动调整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呢?对此,  相似文献   

9.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尼采有一部哲学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在书中他一方面肯定人性中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尼采寄希望于“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12.
《顽皮娃娃》2011,(11):F0002-F0002
和谐相处 学习与他人相处在幼儿时期十分关键,你是否还记得你的成绩单上教师评语一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团结同学”?但是,学会分享或善待他人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如果别人不配合便会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书都提到,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假若他与他们相处融洽,那么他就会与你相处融洽。我一度以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了解无数爱情故事后,我发现,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很有限。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  相似文献   

14.
心灵的静稳     
心灵的平静是智慧美丽的珍宝,它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心灵的安宁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经历以及对于事物规律的不同寻常的了解. 一个人能够保持镇静的程度与他对自己的了解患息相关.了解自己,首先必须通过思考了解他人.当他对人对已有了正确理解,并越来越清楚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时,他就会停止大惊小怪、勃然大怒、忐忑不安或是悲伤忧愁,他会永远保持处变不惊、泰然处事的态度. 镇静的人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适应他人,别人反过来会尊敬他的精神力量,并且会以他为楷模,依靠他的力量.一个人越是处变不惊,他的成就、影响力和号召力就越大.  相似文献   

15.
有教养是这样一种优良品质,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习惯性地自我约束,使自己言行得体,不至于干扰他人或使他人不愉快,比如在公共场所衣着整洁、不大声讲话;更高层次上,他(她)积极给有需要的他人提供便利或给予关怀,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有教养就是.讲文明。有教养者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没有教养者是让人厌烦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离不开教养。毋庸讳言,当下有不少国民缺乏教养。  相似文献   

16.
和谐相处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谐相处。要做到和谐相处,需要人们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掌握和谐相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庞慧英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6-18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非常喜欢读晓玲叮当的书,看后有许多感想。读了“写给小读者”丛书——《比糖果甜蜜》、《梦想风暴》、《美德花园》、《快乐精灵》后,我的感受很深。《比糖果甜蜜》:你是愿意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看伙伴热情的笑脸,还是与人群格格不入,被别人的目光嫌弃,被语言嘲弄?这本书能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比糖果还要甜蜜”。另外,书里也有10个讨厌鬼的故事。它也提醒我,可不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书中那些活泼可爱的故事,让你在会心微笑的同时,也成为一个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梦想风暴》:成百上千背着书包的学生,有着一样美好的向往,一样…  相似文献   

19.
相处     
<正>一个人是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人妥帖相处。而如何与他人相处?《礼记》中有句话很值得借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老祖先这话啥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对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短处;对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长处。反复品味,愈觉精妙,真是一语中的。对于喜欢的人,知其短处,就不会因喜欢而障目盲从;对于讨厌的人,知其长处,理智战胜情感,也就不会一味排斥了。  相似文献   

20.
韩非的一整套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而他的人性论是对《老子》的汲取和改造。他将人性发挥为德、得二端,德类于今日所谓道德之义,而得则是人的欲望,人性的运作机制就是德、得二端的斗争。这一人性内部斗争势必发展为对他人的斗争,基于此,才能理解韩非的术、法、势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