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吴静 《新闻世界》2012,(5):223-224
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下午,新闻研究所和北京新闻学会新闻史组就如何编写中国新闻业史举行了一次座谈会。新闻界老前辈萨空了同志、人民大学新闻系方汉奇同志、广播学院赵玉明同志、新闻所的负责人戴邦、谢冰岩同志以及新闻所的其他同志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着重讨论了有关编写中国新闻业史的一些问题。现将大家的发言综合归纳整理如下: 我国新闻业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报刊史作为一门学科,从戈公振算起,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了。戈公振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新闻史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事业发展及衍变规律的科学。以史为鉴,可以得到智慧和启迪,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和专业知识。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丰富经验,对我们新闻业的采编业务、经营管理都会大有裨益。新闻史,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闻史的前200年可以说都是地方新闻史。居民都知道是谁拥有当地报纸、当地电视台,个人对新闻负责,并把这种理念传给下一代,好年景赚钱、坏年景赔钱,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年代的报人以公共服务为最高追求,充满激情地从事新闻业。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由谁来书写?方汉奇就是一位书写新闻业发展史的人。聆听过他讲课的人,说他旁征博引,对史实如数家珍,是一部活的"中国新闻史百科全书"。拜读他  相似文献   

6.
朱静 《报刊之友》2013,(8):29-30
法国新闻史源远流长,新闻传播事业是其复杂的历史环境的一个侧面写照。受历史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法国报刊业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新闻业的显著特点,即报业受贿现象严重,甚至到了普遍的程度。文章将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可能出现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进行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宁 《新闻界》2020,(4):94-94
我国对于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历来习惯于重点关注置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的英、美等国,对于西班牙这个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新闻传播史,相关研究却非常缺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何晓静所著的《西班牙新闻传播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1月)一书,将西班牙历史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紧紧勾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班牙新闻业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史研究存在着本体迷失、过度依赖外来学术等实际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本文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充分关注到中国新闻业时代背景、历史角色、办报主体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培养研究的自信力,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学。  相似文献   

9.
从辛亥革命后我国新闻业出现职业化萌芽,到目前新闻业面对"去职业化"危险,我国新闻业的职业化道路可谓曲折反复。在此过程中,与新闻传播息息相关的采访权的性质和主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职业权利与政治权利兼有的以公民为主体,到带有公权力性质的无产阶级新闻从业者为主体,又到官方授权认可的新闻从业者为主体,再到公民新闻冲击下采访权主体事实上的扩大化,采访权主体范围经历了扩大—缩小—扩大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迈克尔·舒德森所著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美国新闻史上第一部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新闻史的著作,将新闻史研究成功地从人文科学转向社会科学领域,他认为新闻业的发展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它既是导致社会变化的一部分原因,同时也承载了社会变化的结果。本书以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国新闻业的发展变迁,围绕客观性这一概念的从无到有,将美国新闻业的发展置于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并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背景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1.
蔡寄鸥编撰的《武汉新闻史》,在政局动荡与剧烈社会转型、思想论争中描绘了清末至民国近七十年间武汉地区新闻业的发展史。作为当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蔡寄鸥在本书中,以回忆式体裁聚焦真实,用多角度的研究视野进行章节编排,并关注了新闻从业者"人"的主体性。以丰富的史料事实,再现历史,助推了湖北地区新闻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美国历史学界在50年代前后曾经有一个标志性的转折,也即从50年代开始,美国史学走向了现代史学的时代。而本文的中心问题是:这一转向是否对新闻史的研究有重大的影响?在分析美国史学转向基础上,以多元化趋势为现代史学基本特征,从研究范围和对象、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四个方面对美国50年代开始的史学转型做一个概括,也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这一转向对美国新闻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方晨 《国际新闻界》2020,(4):134-155
以詹姆斯·凯瑞的讨论为源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史观变革运动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走出辉格式的、线性的、进步的传统范式。大卫·诺德延续了凯瑞的新闻文化史路径,将其进一步聚焦到以阅读史为代表的新闻机制史的范畴中。他的《新闻的共同体》重新定义了“新闻”与“新闻史”的内涵,从“生产的共同体”和“接收的共同体”两个维度阐发了北美新闻传统中的共同体精神。他的新闻史研究试图将文学批评、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兼顾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新的关于传播的历史。由于他的新闻史观是地方性的,国内研究借鉴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新闻史的研究领域里,重庆、上海、武汉、香港和西安的抗战新闻活动的历史地位总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作为抗战新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一百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 ,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报业活动时期 ,后一阶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新闻业时期。这一百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 ,是中国新闻事业由近代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 ,是中国人民由被剥夺了在新闻传播媒体上发言的权利到成为新闻传播媒体的主人的历史 ,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由单一的媒体向多媒体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从马礼逊、王韬到金庸、郭超人,由近百位新闻传媒人物组成的“浮雕墙”呈现在笔者的眼前--这就是《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十辑)丛书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该丛书的时间跨度涵盖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何等的大气磅礴。传媒人物各自的职业生涯串连在一起,组成了中国新闻史的脉络,形成了中国新闻史的倒影。同时,这些视野广阔的新闻传媒人,勇敢地担负起记录历史,振兴中华的崇高职责,他们的精神成为照耀当代记者职业历程的火把。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史是评述和研究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历史,其发展状况始终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具备史学研究的动态特征.由于我国古代的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程度有限,且易受科技、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新闻史研究工作的开展一直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弱势地位.事实上,古代中国长时间处于君主集权统治之下,新闻传播与政策时局关系密切,因此以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为切口,可以一窥舆论新闻从产生到衰微的演变过程.由刘大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宋代新闻传播与政治文化史稿》一书,从宋代政治史的有关材料入手,将时代特征显著的邸报新闻传播、谣言传播、图书出版传播等活动纳入视野,兼具论述宋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具体情况,全面展示了宋代新闻活动的繁荣.本书既属于新闻学研究领域的佳作,又不失史学研究的客观严谨,是以史学视角审视新闻与传播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9.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马路平 《新闻世界》2014,(4):217-218
在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传播史等新闻史的写作范式中,基于社会史范式的社会生活史范式,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青睐。所谓"社会生活史"范式,就是不仅关注新闻业著名报纸报人,更关注新闻史上的普通群体,描述与新闻业互动的各个阶层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情态,展现出一条全景式动态式的新闻发展轨迹。从而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业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其反映的时代变迁。然而,这种范式依然有缺乏思想性、容易片面化、主线不清晰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