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校勘内容主要包括校正《毛传》中的讹文、夺文和衍文;还兼及校正其他书籍的错误。就校勘方法而言,陈氏运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同时以材料为依据,归纳汇证,融音韵、文字、训诂于校勘之中,多角度地进行理校。  相似文献   

2.
继续对陶慕宁校注本《金瓶梅词话》校勘方面存在的粗疏处进行考辨,纠正其误校和失校文字。  相似文献   

3.
孔颖达《毛诗正义》的校勘工作和注释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校语皆融于注疏文字中。长期以来,其校勘成就被其辉煌的注释成就所掩盖,人们对之未有足够的重视。《毛诗正义》中的校勘方法多样,校勘态度极其审慎,结论令人信服。孔氏理应在校勘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顾广圻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校勘学家,其所著《思适斋书跋》反映其校勘理论和校勘成就。顾广圻提出以"不校校之"来校正文献错讹,刊正其脱误倒衍,保持古籍其本来面目。这一方法贯穿其校勘过程之中,并且顾氏重视版本源流比较、广泛搜集相关文献以及文字音韵辨析,因而在文献校勘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考据学者所推重。  相似文献   

5.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篇》是专门讲述考据学的篇章。在该篇中,颜氏运用本校、对校、他校、理校和综合校等方法,对所见到的古书中的讹误进行了一一校勘。在校勘过程中,颜氏单独利用一种校勘方法的情况较少,而利用理校和综合校的方法较多。由于较多地利用理校方法进行校勘,所以在校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6.
晚清民国词籍校勘者对校记处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即集中以校勘记的形式,在每一家词集卷末出现;将校记置于词行间;将校记置于每首词后;校记内容于案语中体现;以校勘记专书形式;以札记形式发表于学术刊物;以及综合运用校记形式。体现出校勘者校记处理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4):93-96
清代学者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中收集了毕沅、王启原、叶德炯、苏舆、皮锡瑞、王先慎等人的校语,其中"苏舆曰"校语有342条。这些校语有苏舆直接在《释名疏证补》词条后面加注的,也有在毕沅等人的校语后面加以补充的,这些校语涉及音韵、文字和词汇等内容。对"苏舆曰"校语进行全面探析,挖掘其在文字校勘等方面的价值,有助于读者对《释名》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沈家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法律文献学家,在目录编修、法律校勘等方面作出过较大的贡献。长期的藏书、校书、著书活动,使他比一般学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校勘法律文献的重要性。他校勘法律文献的经验比一般学者丰富,校勘法律文献的方法也比一般学者科学、缜密,因此他取得了丰硕的校勘成果。沈家本校勘法律文献的主要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  相似文献   

9.
于鬯《香草校书》中含有大量文字训诂语料,在校勘方法上,于鬯善于从文字训诂角度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校书特点。但这其中糟粕与精华并存,须研究者深加考辩。本文以《香草校书》校《尔雅》为研究对象,以条辩的形式对校《尔雅》的若干条内容进行考释,肯定其有价值的地方,对其错误之处予以辩正,从而较客观地呈现其学术价值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元遗山诗集》的校勘,前人已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当今学界前辈山西大学姚奠中先生主持点校的《元好问全集》,用力最勤,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在协助狄宝心老师进行《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时,发现其校勘、标点方面有一些问题,现试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元好问全集》增订本进行订误补缺,以期再版时斟酌修改。文章分为校勘和标点两个部分,其中,校勘部分列校记错误3条;沿底本而误者8条;因他本而误者25条;因形似而讹8条;其他讹误13条;关于径改原本文字的问题6条。标点方面有4条。  相似文献   

11.
段玉裁之所以提出定"底本是非"和"义理是非"的校勘理论,源于其疑经辨伪思想及对经籍致误因素的认识。他以小学治经史,以考核求义理,在校勘中注重从"义"出发,寻本探源,并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在经籍校勘上有杰出的成就。但其思想受时代及各种因素局限,段玉裁也有轻断臆改之弊,对此应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12.
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齐书》由我国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先生进行了校点。点校本广参了《南齐书》的众多版本、相关历史著作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成为目前所见到的最具学术价值的本子。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齐书》在校点上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南齐书》校点上的遗留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苴漏补缺。  相似文献   

13.
彝文古籍整理是指对中国古代彝文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便于现代人阅读。当前,彝文古籍整理面临着辨伪、校勘、版本鉴定困难,整理手段落后,内容整理和创发性整理薄弱,彝文古书诊释量大,彝文古籍修复人才奇缺等诸多困难。彝文古籍的特点,决定了其整理的主要方法和工序与汉文古籍整理不尽相同,如标注国际音标、翻译等方法是汉文古籍整理所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14.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将考证的方法融入校勘实践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彝文古籍索引是专指以彝文古籍为检索范围的索引,是一种查检彝学图书资料的学术工具。编制彝文古籍索引是彝文古籍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彝文古籍整理的薄弱环节。目前,彝文古籍索引编制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学科理论知识及方法论准备不足、检索手段落后、检索效率低等问题。彝文古籍索引编制,要充分结合彝文古籍特点,借鉴古今国内外索引编制的先进经验,不断累积学科理论知识,强化方法论研究,培养索引编制人才队伍、开发专业“彝文古籍索引编制系统”等,丰富彝文古籍整理内容,提高彝文古籍整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等多种外界因素与古文自身演进综合作用形成的。其中,唐玄宗在推动古文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经籍的搜集整理;二、注疏《孝经》,提倡孝道;三、促使文风由骈而散的转变。而这三点恰好与古文作家倡导的"宗经明道"、文风复古精神相契合,由此也印证了唐玄宗对"古文运动"发展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17.
古籍文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古籍整理与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重点梳理“图书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相关文献的发表年度、发文类型、作者机构和研究主题,以期总结我国图书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元济是现代出版业之父。本文试以搜访和求购丰赡的善本书资源、精校精勘的为人作嫁襟怀、坚实的出版步履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以张元济对古籍的整理为视角,探讨张元济对古籍整理的贡献。在出版产业化的今天,研究张元济对古籍整理的贡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雕印版本图书的鉴定是版本学探索的重要内容,也是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依据图书的外观形态和文字内容综合分析判断,可以实现雕印版本图书的科学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