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说叙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经过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历朝发展,逐渐积淀,形成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根性。莫言的文本,见证了莫言于传统的承继;狂欢化的语言、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腔调、粗野泼辣的民间英雄以及中国缩影式的高密东北乡,又见证着莫言于传统的发展。在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和中国传统叙事的融合中,莫言以自己的才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的创作基础是历史观。历史观不仅决定了莫言的英雄崇拜情结,而且使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传奇化、人物塑造英雄化。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强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莫言一直致力于文体的探索和内容的革新,《檀香刑》即是这种探索的结晶。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表现出颠覆传统审美原则和艺术标准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檀香刑》,会发现它充满了狂欢化色彩。狂欢化的叙事结构、狂欢节式的场景、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语言在小说中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苦难叙事独具特色,通过声音与色彩的运用展现出苦难的无奈与沉重;通过多元叙事与时空重构阐释出苦难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幽默与讽刺显反射出苦难的荒诞与隐痛;通过日常生活伦理的解读实现苦难的顺应与救赎。莫言小说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苦难叙事的超越与突破,让所有卑微的生命面对苦难的压迫时能够平静面对、无所畏惧,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萧平的小说创作采用充满诗意的回溯性叙事与儿童叙事视角。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充满童趣的少时回忆放到自己的作品文本中,将“此在”当下化。他的小说创作由此呈现了含蓄、蕴藉与从容、节制的美学韵致,显现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汉水流域新时期小说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给自己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审美意义.具体来说,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给汉水流域新时期小说抹上了一笔浓重的地域色彩;丰富了情节、丰满了人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得小说的叙事方式、整体情调和风格等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朴素、生动、通俗、清新.  相似文献   

8.
分析莫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小说,从叙事视角、历史情怀和个体生命三个层面可以发现其小说的独特魅力。评论界给了莫言很多称谓,但莫言本人始终坚持着自我创作,通过他的小说,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正在努力地实践着自我的艺术追求、努力地去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莫言小说的内在生命,也是作家自我精神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吴长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99-101,105
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对废名小说叙事话语、审美形象和叙事意蕴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了废名小说的文本特色和废名的独特的审美境界、生命哲学。在文本的意义上,论证了废名小说的文学理想必然孤独与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