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
辨“乞”     
<正>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中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首先,若要推究"乞"字的最初意义则要与古字"气"联系起来。徐官《古今印史》中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中出现了三位秦军将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课文对这三人的姓名足这样注释的:“孟明、西乞、白乙,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姓百里,名视,孟明是字。西乞,字.名术。白乙.字.名丙。”对这条注释.笔者颇有怀疑.既然孟  相似文献   

4.
"乞"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夏“丐”尊     
正团结出版社出版有《我是彪悍民国史》一书,其111、112页,连着四处出现一位"名人":夏丐尊。民国名人中有夏丐尊吗?没有,只有夏丐尊。丐音gai,含乞求、乞丐、给予等义,是常用字。丐音mian,意为遮蔽,用得很少,常被读错写错,误作丐。夏丐尊(1886—1946)是中国著名作家、出版家,原名铸,字勉旃,号闷庵,浙江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多所名校,一本名气很响的《爱的教育》,就是他翻译的。这位文化名人后来改字丐尊,用了个冷僻字,而且还终于以此行世!说  相似文献   

6.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学生读完《鱼我所欲也》中的这段文字后,我兴致勃勃地  相似文献   

7.
古文助读     
古文翻译【原文】俭啬老——据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笑林》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馀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相似文献   

8.
说到大学之大,让人想起半个多世纪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大学之大在于学生之大和学术之大"。当然,还有从其他不同视角来描述大学之大的,如"大学之大在于胸怀之大"、"大学之大在于包容"等等。笔者认为,大学之大也应体现在"课程之大"上。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师肩负下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之重任,理应为好"经师"更要为好"人师",不为浮浅流行"时尚"所惑,必须把握基础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根本之"不易"。教育改革倘若随波逐流偏爱"时尚"之嬗变,就容易忽视教育根本之"不易"。若要反思基础教育之"不易",既要反思教育目的,又要反思教育内容,还要反思教育方法。笔者认为,上海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把握好基础教育之"不易"与"时尚"的  相似文献   

10.
谈“丐”和“丏”河北苏天祥“丐”弓“”字形相似,极易混淆,人们乍一看见“”字,往往误为“丐”字。丐,琶gai,是常见字,构调能力较强,如乞丐、丐户、丐取、丐养等、一般不作偏旁(钙是后造字)。丐音mian,《说艾》:“丐,不见也,象里面Z形。”它的问司...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讨论了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武中的被动标记"乞"、"把乞"的词义,并对"乞"、"把乞"进行了比较,探寻了"乞"、"把乞"作为被动标记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近来教师都比较注重开放的新课导入,力求能有趣味,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笔者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开放导入认识比较片面,以致教学导入过于保守或开放,教学效果低下。对此笔者进行深入学习和认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北师大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教学的实践为例,从学生主体需求、新旧知识衔接、教学内容满足、操作活动组织四个方面,谈谈怎样把握开放之"度",提升导入之"效"。  相似文献   

13.
柳永词的歌唱形式以"小唱"和"嘌唱"为主,伴奏乐器多用吹管乐器。歌妓作为主要的乞词者和传唱者,对词作之俚俗具有商业性的需求。而歌词最终的接受主体是广大民众,歌词演奏要在市井间众多曲艺中取得立足之地,便需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普通民众的审美心理。"俚俗"背后代表的就是北宋市井民众"以俗为美"的文艺趣味。  相似文献   

14.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的阐释。将这一诗词欣赏的理论运用到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中,笔者发现二者有相通之处。这里的"我",指的是语文教师这一独特个体,一个个性鲜明,有自身生命张力与价值的人;"物"指诗词教学。笔者主张诗词教学应追求语文教师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5.
袁振华 《人民教育》2012,(10):58-59
下半年,学校交给我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出任八年级18班班主任——第三任"丐班""帮主"。这是个出了名的"烂"班,前两任都因对此班"医治无效"而"引咎"了。而我只是一个平时与他们沟通甚少,在他们心目中没什么地位的"杂科"——音乐科的老师。由于每周只上一节课,所以我对学生们的个性特点知之甚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但"逍遥游"是什么呢?从古到今,虽然有很多解释,但是都没有将这个问题说清楚。笔者从"小大之辩"与"逍遥游"之间的关系出发,剖析《逍遥游》篇中的9个小故事,最终得出结论,"逍遥游"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的《声声慢》入选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四。其中的"乍暖还寒"之"还"读音较乱,有规范读法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乍暖还寒"之"还",人教版课标教材注音为huan,注释为"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该词网上的朗诵视频,有的读为huan,有的读为hai,有的读为xuan。网上关于该词读音的讨论文章,有的主张读huan,理由是"还"在"乍暖还寒"中是动词"返还"义,并且"还"在古代  相似文献   

18.
夏“丐”荨     
团结出版社出版有《我是彪悍民国史》一书,其111、112页,连着四处出现一位“名人”:夏丐尊。民国名人中有夏丐尊吗?没有,只有夏丐尊。  相似文献   

19.
李征宙 《中国教师》2013,(24):79-80
"师爱"即为师之爱,其本质是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审视,师爱既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还是师德的重要内涵。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学鉴赏教学论的角度对夏丐尊的语文教学论作阐释性的梳理还原:1、夏丐尊对“文学”和“文学鉴赏教学构成”的界定,2、夏丐尊“玩味形式”的文学鉴赏意念,3、夏丐尊教学论的项目设置情况,4、对夏丐尊教学论的简要评价.文学鉴赏教学论、语文教学论,依据笔者的考察,是“多元并存”的.在多元视野背景下,采纳夏丐尊系统的教学论,在当今,仍不失为一种务实而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