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摘要:近代华北农村中普遍流行着无偿借用役畜的习惯。那些土地不多,经营能力不强的农家依靠该习惯来解决农耕生产中的畜力缺乏问题。考察20世纪华北农村的役畜借用习惯,并与换工习惯以及役畜赁用习惯进行比较,可以窥见该时期村落共同体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动向,进而发现处于激烈社会变迁中的近代华北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某些重要性格。  相似文献   

2.
陆游以写实的手法在田家诗中再现了山阴农村农耕生产的辛劳苦累,农家生活的酸甜苦辣,农民的温饱饥馁等广阔的社会场景,表现了诗人养民、教民的农本思想以及仁爱、重农的儒家情怀。  相似文献   

3.
农村职业教育与劳动力有序转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或劳动力过剩现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时代的要求,农民的呼唤,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客家歌谣、传说和俗语 ,并结合有关文献 ,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客家传统社会的农耕生活。其一是以梯田为特色的山区农业 ,其二是客家农民的生产生活 ,其三是客家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妇女。通过这三个方面 ,读者对客家传统社会的农耕生活会有一个比较醒目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朱汉国、王印焕合著的《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是教育部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为研究对象,以当时华北农村所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影响民众生活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社会问题为视角,对其中的七个最主要的问题,即土地占有的不平衡问题、赋税与农家负担问题、教育滞后问题、灾荒与社会救济问题、烟毒问题、盗匪问题和农民离村问题,其成因、流变、影响以及人们治理这些社会问题的具体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综观全书,该书无论在体系结构、研究视角还是史料的运用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6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四次农民工调查数据,比较换工和未换工群体在工资水平和工资平均增长率上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异同。从工资水平来看,换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略占劣势的农民工实现工资增长的途径之一。工作相对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均工资水平呈倒U形;工作相对不稳定者,换工频率与月平均工资水平呈U形。从工资增长率来看,换工群体在工种之间、企业规模之间的工资平均增长率差距要低于未换工者。对于换工群体,人力资本对工资平均增长率的边际效益递减,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平均增长率越慢,对未换工群体的效用则相反;换工群体中,求职网络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更大,换工者的工资增长速度可能更依赖求职时新建的社会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7.
李俊 《成人教育》2007,(10):61-64
在北京城镇化的进程中,京郊农民面临着重新就业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与教育的诸多问题。而如何在农村社会经济形式的转型中,使农村的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价值的人才与高素质的劳动力,则是目前面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严峻任务。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该文以京郊某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经验和做法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了目前在农民教育与培训中的有益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汉代民众互助活动以"救济和救急"为核心内容。日常生活中所需事物的互助行为体现在救济和救急上,婚丧、祭祀方面的互助体现在自发赠予上,农耕生产中的互助体现在交换耕作工具和劳动力上。农民的生产生活互助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福利政策的重要补充,繁荣了农村市场。农民的互助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对当今实现全面脱贫具有重要价值。公众行为是实现全面脱贫必要条件,发挥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全面脱贫关键,礼金流动也不应成为全面脱贫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9.
我省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富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省非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力资源,同时又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将决定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有效增加。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将达到400万人,使农村90%富余劳力不再单靠种地谋生。目前全省共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2004年以来,我省开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网,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并成功地组织了北京、天津等大型农村劳务对接活动,使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难点。“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农村劳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换工搭伙"制度是川东宣汉百里峡土家族农民兄弟世世代代生产生活劳动中自发地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生产劳动制度,"薅草锣鼓"是其最重要的管理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流淌,"薅草锣鼓"这一管理工具下的"换工搭伙"制度在经历了它的繁荣后走向了衰落。如今,"薅草锣鼓"之"换工搭伙"这一形式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社会功能已基本退化,社会性、娱乐性的音乐健身功能得到了再生和进一步的加强与升华。追述"换工搭伙"制度的渊源、繁荣及衰落脉络,是为了进一步继承、创新、开发和利用其社会音乐功能,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土家音乐文化及其价值,使其在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难点.“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农村劳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1895~1937年,随着通商贸易的日渐增多,华北农村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活动也纳入了市场体系之中,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变得日渐紧密起来。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关系带有自己一些固有的特征,即迟滞性、被动性、不稳定性和农民社会流动的频繁性。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低迷,面临为升学服务还是面向就业、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还是就地转化、培养农民子弟还是农民本身等多重办学困境.按照职教专家福斯特的观点及国际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共识,结合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调整办学路向,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通过创办有农村特色的职业学校,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通过与城市职业教育构建联动体系对农民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相似文献   

15.
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证,论述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迈向有序化——山东省五莲县转移农村劳动力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家农民收入,关键之一是调整好农村的就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纳入有序化轨道,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增值。在这方面,山东省五莲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引导农民“上山”“下乡” 五莲县86%的地域是山区、丘陵,50.4万人口只占有62万亩耕地。几十年来,纯朴勤劳的五莲农民咬定青山不放松,投入大量的劳力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成为全省山区建设的一面红旗。  相似文献   

17.
浅谈“换工式”校企合作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校企合作还没有以制度作保证的前提下,目前的校企结合其实质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换工式”合作对学校、学生、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换工式”结合对培养目标又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以企业利润为核心安排教学实践,影响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以减轻学校负担为重要内容安排实践实训教学任务,使产学结合的结构有失合理性;简单劳动力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田地无人耕种的"农民荒"。"农民荒"表现为农业生产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土地撂荒严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就破解"农民荒"的两条可能路径而言,农民兼业化是破解"农民荒"的权宜之计,农民职业化方是破解"农民荒"的根本出路。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注重培育对象的选择,还应结合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厘定培育重心。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1.问题的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教的历史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论是从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从农村现代化目标看,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村成教要充分认识到这是涉及到农民、农业、农材乃至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与重大战略;要发挥和把握好促进农村社会、农民个体发展和协调发展与自然的功能,既要培养农民适应社会前进的转移观,又要调适好农村成教自身的服务观、内部结构、外部关系,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改进教育手段,构筑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劳动力有序、高效地结构性转移,完成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