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赵猛 《采.写.编》2021,(3):137-139
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话语权所蕴含的重要内涵与意义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话语权呈现的新特征、新态势,剖析国际外部网络意识形态思潮渗透影响、国内体育文化领域自身存在的话语困境正反两个方面的原因,构建新媒体时代中国体育文化话语权体系,掌握网络时代体育文化话语权,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传播主要特征之一,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新媒体在丰富和推动宿舍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宿舍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要正确运用新媒体载体,创建审美化的宿舍精神文化;强化新媒体调控,促进网络文化对宿舍文化的服务功能;构建媒体素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从而使宿舍文化建设适应时代环境的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吴娟 《东南传播》2015,(2):127-129
网络原创数字短片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却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网络的开放性、民主性、交互性、低成本的参与性等特征,为数字短片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使数字短片能够快速、大范围地传播。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是影像创作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之一,改变了传统影像生产和传播体制的形态,开创了人们表达和交往的新形式。研究网络原创数字短片的传播环境和文化意义,对于展望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媒体已成为以青年群体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并成为民族文化新的传播方式。本文以傣族文化为例,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傣族文化传播的现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武术文化的传播是国家“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新的消息来源、交流途径和传播渠道,通过分析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及不良影响,对运用新媒体传播武术文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十万个冷笑话》是近年颇受瞩目的网络动画,由此衍生的动画大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延续了网剧系列的独特风格,表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传统、经典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创造。这些特征呈现的网络狂欢解构了宏大叙事,背后体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言说与认同,为我们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社会加速步入消费主义时代,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生产模式与影响方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媒介化的强势介入下,现代城市文化生产的消费转型与文化影响的消费升级已成为区域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谨以天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特征为切入点,力图从主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中求证媒介景观化策略对促进城市文化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德宏为代表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媒体获得了大发展,成为傣族青年群体黏着度最高的传播媒介。傣族青年群体对新媒体内容的获取和偏好的形式与国内整体基本情况相符,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征。边疆地区新媒体应该从这些特征出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尽量发展少数民族青年受众,才能让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安博 《今传媒》2014,(6):151-152
网络作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其具有优于先前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硬件载体。因此以互联网为其硬件核心的网络文化也具有不同于先前各主流文化的全新特征。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预言了基于新技术条件下,作为艺术生产者的作者与作为艺术消费者的读者界限的模糊,而互为主体性的二者也使艺术生产与消费开始融合为一体。这种具有参与性与互动性特征的网络文化因此也具有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但是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警惕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以及消费主义对网络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四通八达的信息传递渠道,新媒体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由此,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也日渐增大,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此文将新媒体为核心出发点,在充分结合社会现状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系统性阐述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深入探究应用新媒体促进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发展促使客家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转变,它需要适配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力评估方式.本文梳理新媒体时代客家文化网络传播力的评估目标、对象和范围,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维度考察和指标设置等步骤,尝试提出客家文化网络传播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本文对客家文化网络传播力评估的未来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翁旭东 《东南传播》2021,(10):51-55
随着青年成为网络社区中最活跃、最庞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文化空间更多呈现出具有青年群体鲜明特点的话语风格体系与内容消费方式.加之基于个人兴趣和文化喜好的网络社群走向进一步细化与彼此区隔,对红色文化在网络社群环境下的适应性、创新性生产与传播提出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概念的角度观照红色文化与网络青年社群的互动关系,并结合近年来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传播中出现的新形态、新样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对现阶段红色文化的生产传播策略及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探讨其在网络青年社群视域下的创新性转向,为红色文化的移动社会化生产传播创新研究提供视角、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梁柰 《传媒》2023,(20):73-75
随着网络视听技术的不断演进,广西戏曲文化的传播形式也不断创新,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对广西戏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呈现的特征、存在问题等展开分析,探索如何更好地提升广西戏曲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新媒体展示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实例,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以及博物馆的情感传达入手,着重分析新媒体展示中文化传播与情感传达的关系,提出博物馆中展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表现特征,进一步揭示情感传达在新媒体展示中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社会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连网作为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年龄结构仍以青年为主,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以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不同,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的是参与式文化的网络文  相似文献   

18.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媒体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运用新媒体进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高校在进行社团文化建设的时候能够把握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影响文化的趋势弱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的文化,反而影响着传统传媒,传媒必须体现这种文化,否则会失去受众。实质上,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内容,与各种传媒(包括网络)已经融为一种全社会性质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0.
闫庆文 《东南传播》2021,(10):145-148
亨利·詹金斯笔下的"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主流文化的能动性逐渐凸显.场景、权力、圈层和语言共同铸就青年观众的参与式互动逻辑."新主流"电视剧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抵抗、收编、融合,近期达到和谐的产物,它顺着青年观众的逻辑,依托流量、圈子、社交媒体,主动化身为电视文本解构-建构者,与青年观众共同"游猎".这不是主流价值观念对青年观众的单方面"收编",而是其与青年观众的一场平等"对话",是达到读者与作者"共赢"的精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