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媒体融合语境下,技术的不断创新变革,使得新闻的可视化报道逐渐成为常态,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尤其是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表现更为明显.时政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报道中的热点和焦点,但往往也是难点.如何让时政报道在解读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议题时,通俗、易懂、接地气,这是长久以来主流新闻界期待突破的问题.而当可视化触碰时政报道,全国“两会”报道便别开生面.为此,文章选取了人民网等七家媒体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可视化报道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了其可视化产品的话题分布、话语特征、表现形态等特点,以探究当下时政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创新路径和提升空间,为时政新闻融合报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型主流媒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和关键点在哪里,如何形成这些转化的认同与参与?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媒介化过程中,不同话语间的有效融合与沟通。日常民族主义将对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之建构的讨论转移至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中的个体经验与情感层面。通过日常民族主义的理论再读,可以看到,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有效弥合,是当前主流媒体在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实践的主要旨归。基于对10位在主流媒体平台播出的相关融合视听内容创作者的半结构访谈与分析,本文在对客观传播实践的解读与淬炼中进一步提取出结构安排、奇观打造与结构洞弥合等三个方面的实践逻辑,由此构成主流媒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领文化认同之行动路书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构起“内容-传播”的分析框架,对2020年发生的30起涉疫假新闻案例进行四值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具体主体指向的假新闻往往带有明显的情感偏向;主流媒体易参与到指向模糊、与现实有所关联的假新闻的报道与传播当中;传播平台与信息形态对涉疫假新闻传播效果影响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4.
曾祥敏  翁旭东 《传媒》2021,(8):8-12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制作播出《春节联欢晚会》以来,春晚陪伴国民度过了39个春节,早已成为农历新年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之一.春晚一路从歌声与欢笑中走过,也从期待和争论中走过.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受众分化、多元价值碰撞的当下,如何调剂悠悠众口实现雅俗共赏,如何让传统"年味"与时代精神相互呼应,从而有力实现正向引导与价值引领,成为当下春晚破局的重要关口.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合创新与用户连接成为近些年来春晚创作的核心议题与迫切需求.在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中,广电媒体如何守正创新,重构视听传播新场景,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某种意义上来说,春晚是一个指向标.  相似文献   
5.
热爱母语     
早年我在读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领悟到,一个民族只有先学会自尊,才能得到他民族的尊重。而自尊包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和尊重。当那位老师说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牢房的钥匙……”经常逃课的小学生弗朗茨感到讨厌的法语语法变得格外亲切,不是那么难懂了。目前全世界约有6000种语言和方言。199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视听影像开始超越长期以来提高清晰度为主的发展方向,使社交性成为其融合创新的主导特征。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短视频,在与社交媒体的互动重构中形成具有社交性的影像形态。社交视频具有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多次传播、用户生产等特点。这一类型建立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系统及生活方式带来影响。社交视频促进了知识生产的全民化集体协作、推动了文化内容的价值变现,并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升个人幸福感、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翁旭东 《东南传播》2021,(10):51-55
随着青年成为网络社区中最活跃、最庞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文化空间更多呈现出具有青年群体鲜明特点的话语风格体系与内容消费方式.加之基于个人兴趣和文化喜好的网络社群走向进一步细化与彼此区隔,对红色文化在网络社群环境下的适应性、创新性生产与传播提出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概念的角度观照红色文化与网络青年社群的互动关系,并结合近年来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传播中出现的新形态、新样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对现阶段红色文化的生产传播策略及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探讨其在网络青年社群视域下的创新性转向,为红色文化的移动社会化生产传播创新研究提供视角、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